民国风云:还原真实的尚云祥和黄柏年

张金形意 2025-03-29 04:58:28

近日,孙禄堂的再传弟子童旭东撰文《民国记录:尚云祥、黄柏年、姜容樵文事述略》,文中说尚云祥先生有文化,曾写书两部,事实是尚先生没读过书,文化很浅,也不可能著书,假使尚先生案头真的放有书两部,也只可能是弟子所写的习武日志,并未出版,随时间湮没了。

或曰,这有些可惜,但也未必,如后来正式出版的靳云亭《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五纲七言论》以及许笑羽任形意拳教授时所编写的的教材《形意图解》,以及后来辛健侯、张定一合著的手抄本《形意拳正宗阐秘》,加起来不就是弟子记么?至于所说的“武道心悟”也不可能是正式出版物,极可能是弟子的手记。想当年,形意拳的书出现版了很多,但无一例外地,都冠以形意开头的书名,如《形意拳术抉微》刘殿琛,《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精义》董秀升,《形意拳术讲义》薛颠,《形意武术教科书》张占魁(手抄,后人整理成书),《形意五行拳图说》靳云亭,那年代写书不易,如做为正式出版物,怎么也得取一个言简意赅,直指核心的书名吧?

另外,童旭东提到:当年国术馆聘请尚云祥,尚云祥推辞不就。实际上并没有这件事。-------此事特指中央国术馆成立,张之江请尚先生任教,尚先生辞而不就,在尚先生的墓碑上也有些记载:“先生廉守清贫,恩传绝艺,张子江请出不就,权贵聘之弗许,闭门授艺,轻财育英。见“尚云祥武林大师纪念碑”,《山东文史集萃》一书中也提到。

童旭东又言:“尚云祥受聘在北平特别市国术馆担任国术教员,除教授形意拳外,亦教授国术史①,故知尚云祥兼通文史。”实际情况是,许笑羽是尚云祥先生的门生,在许禹生与许笑羽再三要求下,尚先生碍于徒弟的情面,但只是在馆内挂名,基本不去。尚先生在北平国术馆只任形意拳史教授,教形意拳的是其弟子许笑羽,见当时北平国术馆的课程表:

另外,童旭东一再说尚先生晚年腿脚不便,什么不良于行,这简直是捕风捉影,纯粹是无稽之谈。

据吴斌楼弟子张大为:1935年,在中山公园五色土演武会上,尚云祥同当时的恒寿山、赵鑫洲、刘德胜、刘月亭、王荣标、吴斌楼等老武术家一起,被授予了“十老武术家”的荣誉称号。

恒寿山:金翅螳螂拳、恒式太极拳、白猿通背,人称大力恒。

赵鑫洲:六合门,万籁声之业师。

刘月亭,通臂拳,与张策齐名。

刘德胜:三皇炮捶门,人称大刀刘德胜。

王荣标:通臂劈挂,王侠林之父。

吴斌楼:戳脚翻子,当年37岁。

得奖的都是名重一时的武术家,各门各派的代表人物。尚云祥先生当年71岁,年岁较长,还能和年轻人一起同台竞技,有精彩的表演,说明腿脚没问题,哪来的不良于行!

更有资料表示,1936年北平市国术馆为了欢迎张之江先生来京,组织的表演。尚云祥和陈发科等国术名家还曾经同台表演过。尚云祥先生1936年时仍被国术馆请去表演,说明腿脚没问题。

二郎拳,许笑羽(许笑羽会得比较多,长短拳内外功,这里有垫场子的意思)

镗, 张玉连

八卦拳,姬凤翔

通臂拳,王仲猷

形意拳,邓云峰

太极拳,王茂斋(吴式太极,时有南吴北王之说)

太极拳,陈福生(即陈发科)

纯阳剑,许禹生

形意拳,尚云祥

太极拳,李剑华

(姬凤翔是程廷华一支的,后来的南城五老之一,即刘振宗、刘斌、李鹤亭、姬凤翔、郭凤德。 在程廷华门下,孙禄堂并非是顶门弟子,其功夫与南城五老是一个层次。)

再据《武魂》文章“武林隐叟李丙辰”

1937年5月,赵振尧专程去了趟北京,介绍李丙辰拜见了尚云祥和张殿华先生。提起和尚先生的见面,李丙辰至今记忆犹新:“论师承,尚云祥和赵振尧是师兄弟,尚之恩师李存义和赵之恩师耿继善是师兄弟,都是刘奇兰先生的得意弟子,那时的师兄弟真是情同手足啊!由于这层关系,赵振尧和尚云祥关系也非常要好。

吃过饭后,尚云祥练了一趟五行拳让我开了眼界,师伯练的形意拳很柔,也不用力震脚,但举手投足间意气风发,内力浑厚。赵老师说你可试试师伯的功夫,我问怎么试,他让我捡了一块小石头向师伯背后投去,就在石子刚要砸中的一瞬间,师伯突然转身,挥手将石子格开,动作是那么轻巧敏捷,功夫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当谈到形意拳的姿势时,李丙辰反复强调“我见到过刘纬祥,尚云祥,张殿华等先生,他们练得都不太一样,但功夫都很好,姿势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形意拳的内功!”(注:1937年阴历十月初十,尚云祥先生去世)

说明尚先生直至去世时也没有腿脚不便,反而向来访的同门展示了一手“不见不闻”的功夫,说明尚先生到七十多岁时,其感知之敏锐,与身手反应都是非常好的,这种功夫对尚先生来讲只是小意思,随手拈来,而尚门也从未以此自吹。不象某人整天吹自己的祖宗多么牛,但被人点了穴都不知道是谁干的,到处请人医治,最终也未治好,还是以“咳血旧疾加剧”为由从江苏国术馆辞职的。

另外请童旭东想一想,尚芝蓉先生已对其父生病去世的情况都做了说明,并无什么隐讳,如果真有腿脚不便的情况,又何必隐瞒呢? 以上皆说明童旭东对尚先生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而妄加评论。

要说到腿脚不便 ,我们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都是手拄拐杖,手不离杖,倒是更有可能不良于行吧? (当然,对外说是文明棍)

童旭东文中说“尚云祥洁身自好,不与官府人物来往,这也不符合事实。八极、披挂拳家马凤图的弟子徐雨辰讲,1932年他和张绍华去拜访李际春,在李际春家遇到尚云祥,看到李际春与尚云祥的关系甚为密切,相得甚欢”,童旭东的文章中随后大篇幅的描述李际春是汉奸,且不论文章的真实性,徐雨辰的原文中可有说汉奸李际春吗?根据记载,童旭东文中所说的这个李际春1931年11月到1932年年底在大连,而尚云祥怎么可能在1932年于其在家中见面呢,关于李际春1932年情况可以从百度百科李际春中找到,大家可以自行查询。1932年尚云祥在做什么呢,以下是德州市博物馆关于尚云祥的史料记载。

尚云祥

近代三大形意拳创始人之一

尚云祥(1864-1937年),字霁亭,德州乐陵市人,形意拳武术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自幼酷爱武术,一生探索研习形意拳,拜名师,会武友,练得一身绝技,其“三绝艺”“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等功法名扬武坛,人称“铁脚佛”“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其汇集众家之长独创的形意五行拳,舒展大方、内劲充盈、爆发力大、气势宏伟,开一代宗风,被称为“尚氏形意拳”,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日本人曾千方百计聘其授艺,都被他坚辞拒绝。而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晋南练兵期间,聘请其为二十九军武术教练,则慷慨应允,带领弟子向二十九军官兵传授五行刀、八卦刀等刀法,并进行单人、班、排、连操练,使全军官兵刀艺大增。在喜峰口、罗文裕长城抗战等屡次战斗中,大刀队威震敌胆。有诗赞曰:“经年磨砺苦追求,终成一宗冠风流。以德行义济贫弱,痛击贼寇报国仇。”

由此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曾千方百计聘尚云祥去授艺,都被他坚辞拒绝,而是应宋哲元的邀请教授二十九军大刀队。也就是1932年期间尚云祥教授大刀队,才有的1933年长城抗战中的喜峰口、罗文裕大捷。官方评价尚云祥:他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说到童旭东对黄柏年先生的描写,则更显示出其一贯的矜已薄人,凡是涉及孙禄堂的,都是高大上,连田镇峰对孙禄堂的大骂也视而不见了。而关于黄柏年,童则写道:黄柏年多年游于各地军中,委蛇其间,充食客游,为人心机深藏,其著述作春秋状,用笔实工于含沙射影,故其城府之深为尚、姜所不及。这都是贬低黄先生。

实际上黄柏年先生在进入中央国术馆前,著述颇丰,先后出版了《龙形八卦掌》,《形意拳械教范》,《剑术》,《师友渊源录》等书,把形意拳带到军队,为保家卫国发挥作用,这不就是岳飞的创心意拳以教将佐的民国版本吗,这么好的事,到了童旭东眼里就成了充当食客,虚与委夷了。黄柏年先生到中央国术馆任教后,也曾于《国术周刊》发表文章数篇,观其文笔,平实流畅,易于后学理解,不知哪里有春秋笔法,含沙射影了?欢迎童先生提出来交流!

话说,黄柏年后来到了中央国术馆,执教有七年之久,证明黄是有真材实学的,不似某人,仅待了数月便被人挤走,而还不忘大书特书,曾任武当门长。

黄柏年先生最后离开中央国术馆,还是因为与褚民谊推手。因为褚当时是主管武术的,有权势的人物,但黄性情梗介,不愿意相让,把禇推了个跟头,最后辞职,另谋生路去了。

黄柏年的儿子,黄国桢功夫也很好,在第二届国术考中,取得乙等第二名的成绩。1933年第二届全国国术考试

考场写真:

拳术最精彩处:

南京黄国桢对赣省徐新洪,徐年倍长于黄,但动作较缓,将欲用腿扫黄,不意黄已察及,下体微向后避,随发右掌用一个剧烈攻击,怦然一声,著在徐的皮甲(即护具)之上,满台哗然,掌声如雷,结果徐终不敌,黄胜。察黄为国术专家黄柏年之少子,年仅17岁,而已造成如此之成绩,实虎父无犬子也。

江西省国术馆第五训练班主任,江西字门拳、法门拳大师44岁的徐新洪,为熊英芝宗师传人,预赛输给17岁中央国术馆的学员黄国桢。黄为形意拳大师黄柏年之公子也,少年英才,在此次考试接连击败强手,最终获得乙等第二名。

黄国桢的擂台表现,就连当时说话直率的田镇峰看了,也难掩夸赞之情。田镇峰在“ 金陵之行”中写道:

(二十九日)上午,各项决赛,在短兵决赛的时候,人人手里拿着一支哭丧棒似的短棍,两人上了台,不是对着轮,便是互相戳,其外就是拼,决赛应当精彩,精彩是这样!

中央国术馆的两位小学生,打得很不错,倒真有点传授,后来听说他们的父亲是黄柏年、李成斌,而门里出身的好,也是当然的。(此处所说小学生,应该是黄柏年之子黄国桢)(见《求是季刊》)

以上所说,算是对黄柏年先生的补遗吧,希望人们对这位国术先贤,有重新的认识。(文史资料由网友一路狂贴提供)

1 阅读:50

张金形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