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概述

月经过多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超过平时原有经量或行经时间延长。这种症状通常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如《金匮要略》和《圣济总录》中就有关于月经过多的记载。本文将探讨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常见证治。
一、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气虚、血热、血瘀和痰湿。
1.气虚:体质素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中气不足,血失统摄,经行之际,气随血泄,其虚益甚,不能摄血固冲,以致出血量多。
2.血热:素体内热,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过食辛辣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热壅于血,血分伏热,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因而经量增多。
3.血瘀:久郁血滞,或经产(堕胎、小产、人流)之后,宿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月经因而量多。
4.痰湿:多因素体肥胖,过食肥甘,脾虚气弱,运化失司,致痰湿内聚,壅滞血海,血不循经所致。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要领:本病辨证以量多为特征。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淡、质薄的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而稠粘的属血热;色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的属血瘀;量多、色淡粘稠,经期延长的属痰湿。但临床辨证时要结合全身及局部其他伴随证候审辨虚实。
2.论证要点: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在经期以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若气虚量多宜补气摄血固冲;血热量多宜凉血清热止血;血瘀量多宜活血化瘀止血;痰湿者宜祛痰化湿健脾为主。同时要注意平时安冲固冲以治本,随证以及体质情况而选用适当方药以调之。
3.常见证治:
(1)气虚证治: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白腰酸肢软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苔润脉细弱。治法为补气摄血固冲方例为举元煎(《景岳全书》)。
(2)血热证治: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胸烦闷口渴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为凉血清热止血方例为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3)血瘀证治: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治法为活血化瘀止血方例为失笑散(《和剂局方》)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4)痰湿证治:月经量多色淡粘稠经期延长胸闷欲呕纳少痰多头重目眩平日带下偏多舌淡苔腻脉弦滑。治法为祛痰利湿扶脾调经方例为香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荆芥艾叶或用星芎丸(《丹溪心法》)。
5. 肝气郁结: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经来量多,色紫红或紫黑,质稠粘,有血块,常伴乳房及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宜疏肝解郁,凉血止血。方例可以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6. 阴虚血热:这种情况多表现为经来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法宜养阴清热止血。方例可以用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味。
7. 湿热蕴结:这种情况的经血量多,色淡红或黯红,质黏稠,有臭味,常伴腰骶酸痛,小腹胀痛,尿黄而少,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宜清热利湿止血。方例可以用四妙丸加减。
以上这些证治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可能会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几种情况。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