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理解的是什么?人!如何通过语言探底摸清他人性格脾气

遇见洞见玩转职场 2025-03-06 03:10:11

世界上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有人得出的答案是:人。

的确,人能了解许多事物,却难于了解人本身。难于捉摸的是人的心理、人的需求、欲望和人的个体特征等等。

但是,了解人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正如柴斯特菲尔德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学习乃是借助阅读书籍而有所收获,然而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却是如何洞察他人,同时善加研究各色各样的人物。”

确实,人是社会的人,处于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只有知道如何洞察他人并善加研究各式各样的人物,才能在人的海洋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快速而准确地了解一个人呢?

答案是语言!

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最精妙的行为密码,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语气的转折,都是性格特质的碎片化呈现。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黛博拉·坦南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平均每分钟会泄露6-8个性格线索。

比如:当我们在咖啡馆听见邻座说"其实我这个人比较直接",或是同事在会议中反复使用"必须"这个词,这些看似平常的语言碎片,实则构成了解码性格的密匙。掌握这套语言解析系统,就像获得了一副透视心灵的X光镜。

以下为大家讲解如何通过一个人的习惯性口头语、话题内容、谈话方式、语速、说话习惯等来识别一个人。

一、如何通过口头语来认识他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的语言风格匹配理论指出,功能词(介词、连词、代词)的使用频率比内容词更能反映性格特质。

比如:当有人用"我猜想可能是这样,不过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迂回表达,而另一个人直接抛出"我认为这就是事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模式,则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认知框架。

一个人的句式结构如同他的思维路径的显影剂:习惯用复合长句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逻辑整合能力,而习惯使用短句型的人,多属于直觉决策型人格。

高频使用"因为""所以"等因果连词的人,通常具有更强的控制欲和逻辑强迫倾向。

而偏好使用"可能""或许"等模糊限定词的人,往往具备更高的开放性人格特征,通常他们也具有更高的创造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斯坦福大学语言实验室的追踪研究发现,自我指涉频率即"我"的使用次数,与一个人的自恋倾向呈正相关。

当某人在叙述成就时频繁使用"我",而在描述失误时改用"我们",这种人称代词的切换往往暗示着这个人开启了自我保护机制。

工作会议中频频出现"应该""必须"等义务性词汇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控制倾向。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易有此类口头语。这类人自信心极强,显得很理智,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应该”说得过多时,反映了其有“动摇”的心理。“必须”、“必定会”、“一定要”……也属这一类型的口头语。

常说“说真的”一类口头语的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所以在说话时加说“说真的”,以表明自己的重视程度。说这种口头语的人,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其他想法,故用“说真的”来表白。这一类型的口头语还有:“老实说”、“的确”、“不骗你”……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有此类口头语,能反映他博取信赖的心理。

欢迎关注我们,待粉丝过万更新剩余50%,或百度搜索百家号作者“遇见洞见”,点击专栏,提前阅读完整文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