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网上骂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苦不堪言、不堪回首的是哪些人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1-25 07:22:20

看到一个讨论题目,#常在网上骂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苦不堪言、不堪回首的是哪些人#

题目看起来让人感觉怪怪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多数人,我这里主要是指农民,吃不饱饭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因为被农民看做是捧着“铁饭碗”、过着天堂般生活的城市里人,从粮食定量来看也只是勉强维持温饱!

地瓜窖

农民吃的怎样,别处我不清楚,不敢妄言,就我们鲁西北来说,一年分的粮食不到三百斤,粮食不够地瓜凑,直到改革开放的头一年,我们一到秋冬季节,家家挖地瓜窖存储地瓜,那时晚上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擦地瓜片,第二天一大早,大人要把地瓜片用绳拔到房顶上,我们小孩负责一片片的摆开,晒上一天,还要将地瓜片翻个面,那时放眼望去,家家房顶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地瓜片是第二年春天吃的,因为鲜地瓜只能存到初春,再存下去就会长黑斑变苦甚至整块烂掉,整个冬季主要吃鲜地瓜,地瓜片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

那时我们这里有两种树叶是不会放过的,一种是榆钱,榆钱是榆树的种子,生吃或加点面蒸着吃都很好吃。

榆钱过后枝条上开始长出榆叶,榆叶不如榆钱好吃,但没有什么味道,蒸着吃也是不错的代食品!

另外,槐花也是大家争相采食的一种,槐花生吃很甜很好吃,但吃多了“肿脸”,一般都是烫熟了、做菜团子吃,就是今天,槐花菜团子也是很好吃的食物。

总之,那时我们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吃的东西,粮食能省一点就省一点,有人说那时不是吃不饱是吃不好,乍一听有道理,因为那时即使干的吃不饱,也要喝饱,干粮不够,粥来凑!

那时一天三顿都不离粥,喝的最多的是地瓜粥、高粱粥、最上等的是玉米面粥。

那时,喝小米饭(现在都称小米粥)是比较奢侈,因为谷子产量低,种的面积很小,记得那时只有妇女坐月子的时候才能喝小米粥。

记得那时母羊生了小羊,补充营养也是喂小米粥,那时的小米汤就相当于现在的牛奶,据说营养很丰富。

不知我说的这些,按照哪些人标准算不算“骂”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

怎样才算吃饱饭?

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顿饭吃一小块地瓜,喝两大碗粥,算不算吃饱,有人说算吃饱,但我觉得那只能算是喝饱吧!

因为我想,起码主食,比如玉米面窝头能敞开肚皮吃,才能算吃饱吧!

但六七十年代的农民,顿顿敞开肚皮吃窝头算是奢望,注意我说的是顿顿吃,偶尔敞开肚皮吃上一两次是有的。

那时大家牢记着最高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所以说“网上骂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属于用词不当吧!应该是“说”,不是“骂”,平时吃饭都是半干半稀的,揭开锅盖,锅里都是几个窝头,几块地瓜,下面是半锅粥,那时粥是管够的!

那时大家都是有追求、有希望的,那就是过上希望过上吃饱的日子,也就是由喝饱向吃饱过渡!

以上我说的是七十年代的生活,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如果非说“苦不堪言、不堪回首”,那是58、59、60三年,又被称为三年特殊时期,那时听老人说,能吃的东西都尝试过,比如:玉米芯、地瓜秧、花生秧都能磨成粉加上榆树皮磨成的面蒸窝头,属于粗粮细作吧!

这种食品不是肚子特别饿是难以下咽的,别看不好吃,但如果放到现在,做出来肯定比白面馒头贵,因为工序复杂,费工,现在人工贵,那时人工便宜,天天就琢磨着吃什么、怎么吃!

现在最便宜的就是馒头,比地瓜都便宜,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现在小麦太多了吧!亩产一千多斤,是那时产量的几倍。

回到题目讨论的问题:“常在网上骂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苦不堪言、不堪回首的是哪些人”,我还真的不知道,我没有看到骂的,至于苦的堪不堪言、堪不堪回首,因人而异,感受不一样,不排除有!

0 阅读:9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