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首很出名的出塞诗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里面的飞将也就是今天的主角:李广,也是一个十分出名的汉代将领。
他出生将门世家,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历了很多,本身能力也很强,弓马娴熟,箭法精湛,立下了很多战功,更重要的是,对跟随自己的手下也很好,可以放下将军的架子和士兵衣食同行,所以手下的人都还挺尊重他的。
这么一看,他肯定也有很多荣誉加身,但实际上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一个封侯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后人的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就是说李广这人生不逢时,运气不好,得不到大老板也就是皇帝的另眼相待,遇不到能够挖掘自己的伯乐。后世很多人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
但是实际上,李广得不到封赏,并非是怀才不遇,终究还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比如我们翻看《史记》,都可以发现李广是多么勇猛,多么厉害,但是这样的勇猛是从个人而言的,而战争的关键不是在于个人英雄主义多突出,而是团队作战能有多强。战争来说,李广一生七十多场大小战役,你找不到什么可以让他得到大封的军功,而作为军中主帅的他,也经常会犯一些让人无语的错误。
第一个就是没有政治头脑,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意思。先是在汉景帝时期,李广任上谷太守。好家伙,这可无意中给了他发挥的机会,因为上谷这个地方相当于是个缓冲地带,每天都有匈奴跑楼下来溜达叫嚣,李广那个脾气也是不能忍,经常可以在这里刷经验,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武力值。
当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作为管理朝廷和周边往来的官员,十分头疼。因为朝廷目前综合实力不强,是没有办法压制匈奴的,所以只能和匈奴和亲且处于被动地位。这件事本身形势就是这么微妙了,偏偏李广还这么拿匈奴刷经验,也不管现在局势如何。于是公孙昆邪被吓得去告状,说我们这个李广厉害啊,把匈奴打得死去活来的,皇上你再不阻止,我怕到时候我们和匈奴打起来,不小心就会损失一员大将啊!
汉景帝也不多说什么,直接把人送去上郡做太守。
但是我们说,有个性的人到了哪里都是有个性的,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个人风格太强。
我们前面提到了李广本人和士兵衣食同行,关系很好,很照顾士兵的饮食起居,《史记》也说了士兵们是很心甘情愿跟着李广混的。但是实际上李广这人不是很约束士兵的行为,导致军队的军纪很差,无法形成统一阵线,甚至会很容易被敌人击溃。就算士兵们心里再想和李广共进退,但是也没办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于是李广在对线匈奴的时候会出现以下尴尬的情形:五次战争,三次扑空,两次全军覆没,胜利为零。
“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这就是第二个缺点,治军不严,没有统帅能力。
当然第三个也就是十分搞笑的缺点就是,李广作为拥有丰富经验的,一个行军打仗的将军,居然是个路痴。这个缺点就连汉武帝都害怕了,比如李广的最后一战,他求着汉武帝让自己参加,汉武帝没办法只能同意,但是也告诉前线的卫青说,李广你带着就行,但是不准让李广打头阵。
于是卫青就让李广和右将军从右路迂回,先他们出发,这时候李广觉得自己有其他的想法,就是不听卫青的话,偏要走东路。这下就糟了,他们莫名其妙就迷了路,而这次迷路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后出发的卫青都跑他们前面的了,最后导致单于有了逃跑的机会。时年六十岁的李广觉得这下老脸都丢光了,也觉得对不起皇帝啊,气上心头直接自杀了。
不过李广这辈子在战场上最丢人的时刻估计还是雁门关,也就是诗句里面的“不教胡马度阴山”里面的地方。李广刚开始还是很靠谱的,和士兵情同手足,有苦同吃有福同享,告诉士兵们我们只有把匈奴打回去才能保家卫国,士兵们也是听进去了的。
但是这只是在防守的时候啊,一旦到了进攻之前的一切都是无用功。毕竟匈奴并非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的,所以他们需要找匈奴人来做向导找到那些移动的匈奴人。但是李广本身很仇视匈奴人啊,这样做向导的匈奴人能讨到什么好处?
我给你卖命,你还虐待我,我能让你好?所以李广的向导经常跑路,要不就是乱给情报让李广急得跳脚。好不容易等到李广找到人了,整顿士兵出发去打匈奴,好家伙,迷路了,这时候最尴尬的还是李广被匈奴俘虏了,自己的部队也基本上被打没了。
还好李广运气好,趁着匈奴不注意偷了一匹马溜了。虽然名是保住了但是脸丢光了,果不其然他逃回去之后被审判。本来根据他的失误来说应该是斩首的,但是李广又不想死就到处运作,最后被贬为平民,在家待了很久才有回到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