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并将我国3名航天员送上空间站与神舟十九号乘组胜利会师。这样的场面在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建成后就已经多次出现,但是相比于之前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乘组,还是分别由第一批航天员中的费俊龙和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如今神舟二十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不仅不再有第一批航天员参与,而且只有1名第二批航天员陈冬,带领着2名第三批航天员中非常年轻的陈中瑞和王杰。
由此可见我国航天员参与飞行任务,不仅已经从最初的两老带一新模式逐步转变为更加成熟的一老带两新。而且已经形成以第二批航天员为核心,第三批航天员作辅助的状况。
而第一批航天员中压轴登场的便是神舟十六号指令长景海鹏,在此后我国的航天员飞行任务中,也再无第一批航天员。
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条件的下降,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主要都是1988年入选的。其中还有李庆龙和吴杰两人作为最首批的2名航天员,在其他航天员接受训练之前,便前往俄罗斯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甚至还都是杨利伟的教练员。
包括他们在内我国目前的第一批航天员中,年龄最长的已经达到了61岁,年龄最小的也有55岁了。
而且绝大部分第一批航天员也都是接近60岁了,这使得他们在体能和反应力以及记忆力上,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衰退,从而增加执行高强度太空任务的风险。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逐渐退出了一线任务,转而承担了培训和管理等幕后工作。哪怕第一批航天员中依然还有5位曾经一直承担着备份航天员的使命,却从未正式进入太空,如今也因为年龄问题相继退役。
有人可能会说,像美国之前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一男一女两名宇航员不都是60岁左右吗,为何他们就可以我国却不可以。
实际上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如今要登上太空也并不是不可以,而且他们都是作为优秀的飞行员出身,表现一定会比这两位美国宇航员更出色。
但是我国明明已经有更年轻的后续力量,就没必要再让第一批航天员冒风险执行飞行任务,而且如果第一批航天员长期霸榜也不利于后续年轻航天员的成长和锻炼。
如今我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由第二批航天员中的陈冬担任,就已经说明我国航天员培养已经是后继有人的状态。
实际上我国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员培养体系,第二批成功在2010年选拔了7人,并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航天飞行任务的核心主力。
而第三批2020年选拔的18名航天员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例如神舟十六号首次派出的载荷专家桂海潮,不仅是第三批航天员而且是我国首位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
而且目前我国第四批航天员也在加紧训练中,未来我们还会见到更多的新面孔和新生力量,也就是说在我国航天员有充足的梯队资源情况下,将不再依赖第一批航天员。
看了神舟十六号后没有第一批航天员飞行,屏幕前的你有何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