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老师讲的他会,老师不讲的他也会,甚至老师不会的他也会。尤其在进入高中以后,学生做题能力,超越授课老师的情况并不少见。
数学学科的这种特性,在于其对于绝对智商的比拼。小学数学是基本技能普及,初中数学是理科思维的启迪,高中则完全是理科思维能力的选拔,很多人认为初中那么难没有意义,生活中用不到,但高中数学本身就不是让多数人用的到,而是让大多数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理解,选拔最聪慧优秀的学神。
比如今年新高考,最后一题新定义数列题,很多名师表示也很难在规定时间做的出。因此在全省范围内,能做出题的考生少之又少。一些教育强省如江苏,浙江会有十余人做的出,大多数省份做出的只有个位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题就没有区分度,但却可以选出万分之一的天才。
以最后一题的难度设置,并不是依靠刷题所能做出来的,需要的是创新思维,而这种思维能力和学习年限并不是完全正相关。其设置方向也是去套路化,去模式化,而几乎大多数数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反而形成了模式化,套路化的固有认知。
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则很难出现学生超越老师情况,比拼的不是纯思维,而是运用积累和阅历。比如同为理科的物理化学,不是纯粹的理科推理,而是理科思维场景运用,学生能力明显强于老师的相对少见。
其他语言类和文科学科,老师的水平,往往是学生水平上限。英语是典型的积累型学科,天赋的占比较少,再好的记忆力和语感,也比不过老师数年教学形成的积累。而语政史等文科,不是比拼谁更有想法,而是比拼谁的想法更接近标准答案,而真正聪慧学生的思维优势,并不能在成绩上予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