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针刺、汤药等疗法一样,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联系,又各具所长,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应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艾灸与针刺、汤药是互相补充的。如《灵枢。官能》中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就是对于针刺、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病症,采用灸法往往奏效。古人深谙此道,《医学入门》中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外台秘要》十四卷中则记录得更为详细:“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为及者,艾为最要。”
其次,艾灸与针刺、汤药各具所长,要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辨证施用。在唐代,孙思邈就已经提出艾灸、针刺、汤药要因病而施的主张。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自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有愈疾,兹有偶差,非医差也。”他要求医生临证“更候视病虚实平论之。行汤、行针、依穴灸之。”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中说: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生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其故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又说:”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然后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艾灸与针刺、汤药要联合应用。长期以来,临床上经验表明,对于某些疾病,针,灸,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张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另外,他在《金匮要略》中还明确提到:“妇人之病,,,,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进一步强调了针灸药合用的重要性。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胸气。论风毒状》中对脚气病也有论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同时他认为当时的医家,”或有偏功针刺,或有偏解灸方,或窃唯行药饵“都是偏见,指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在临床上灸法与针法二者往往结合使用,合称针灸。针灸与中药内服都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通过辩证论治,调和阴阳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古往今来,各家各派,有的重此轻彼,有的因病施术,百家争鸣,一起推动针灸与中药学术理论及临床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