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鬼子找抗联,走了5天,把他们全冻成冰雕

崔崔不是催 2025-04-25 09:57:52

汉奸翻译大声威胁全村人:“我从一数到十,如果你们还不交代抗联的去向,日军就会血洗这里,一个不留!明年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死期!”

男人们紧握双拳,沉默不语;妇女们要么紧闭双眼,要么紧紧搂住怀中的孩子;小孩们紧张地依偎在大人身边,老人们眼中透出深深的绝望。

整个村庄陷入死寂,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感。村民们大气都不敢出,仿佛被无形的恐惧所包围。压抑的情绪在四周蔓延,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到了极点。

“一、二、三……”叛徒翻译官开始数数。

当汉奸翻译官数到“九”时,日军指挥官猛地举起战刀,刀锋直指天空。

日本士兵的手指已经扣在枪械的击发装置上,只待指挥官的军刀一挥,四周布置的自动武器便会喷射出致命的弹雨,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展开。

"皇军,我清楚抗联的藏身处,我可以带你们去!"突然间,一个中年男子从人群中挤出来,他高举右手,声音洪亮地喊叫着,径直走向日军面前。

1937年农历腊月初八上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西北沟的石场屯,发生了一件事。

拂晓时分,一支300人的日军部队悄无声息地进村,迅速完成了对村落的全面封锁。尚在熟睡的村民们被强行驱赶到村中空地,四周架设的机枪形成严密包围圈。日军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村民交代抗日联军的具体行踪。

东北抗日联军是咱们老百姓的队伍,专门对付日本侵略者,保护乡亲们的安全。老百姓心里都清楚,他们是自己人,所以就算知道他们的行踪,也绝不会透露半句。大家都明白,抗联是咱们的依靠,是咱们的希望,所以都默默支持他们,绝不会出卖他们。这种信任和默契,是那个特殊时期老百姓对抗联最朴素也是最真挚的支持。

这个提议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但没人搭理。虽然这些老老少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白大是大非。

日军在极度愤怒之下,向村民发出了一份最终警告。

在危急时刻,果然有人挺身而出,这验证了高额奖赏能吸引勇者的道理。确实,有人选择背叛抗联。

他是谁?他引路带来了什么后果?

一听说有人要泄露抗联的行踪,甚至要给日军当向导,乡亲们全都傻眼了。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是哪个没良心的,竟然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所有人都盯着那个人看,想瞧瞧这个毫无道德底线的叛徒究竟是谁。

这位男子看上去四十上下,个子中等,体型稍显丰满。他头上戴着一顶狗皮帽,身上披着貂皮大衣,步伐稳健地走向日军,然后规规矩矩地站定。

他的目光坚定直视,毫无躲闪之意,整个人透露出一种真诚可信的气质。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游移,给人一种坦率直接的感觉,仿佛在无声地传达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毫无保留的态度让人不由得对他产生信任感,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的举止自然大方,没有丝毫做作,这种真诚的表现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真实,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坦荡与纯粹。这种不加掩饰的态度,反而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

这位中年男子表情严肃地向翻译官询问道:“你们承诺的奖励是否真的会发放,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落实?另外,给予的土地能否折算成现金?”

众人一瞧,发现这人他们熟悉,叫黄有,1898年生在黑龙江呼兰。他爹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家里有几十顷好地,上百间房子,财富多得数不清。

黄有本可以轻松地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内心充满追求,或者说有些贪心,总觉得家里的财产还不够多。

成年后,他一心想着要把老爸的生意做大做强,让家里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黄有原本打算继承父亲的农业事业,但发现当地的可耕地已被他人承包,缺乏扩展机会。

他琢磨着下一步该去哪儿发展,最后决定去汤原县试试。

汤原县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北角,归佳木斯市管辖,坐落在三江平原的西侧。这个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着“三座山、一条河、四成耕地,再加上草原、道路和农庄”的美誉。

作为清朝的发源地,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受到特殊保护,清廷一直限制其开发。然而,到了清朝晚期,由于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朝廷不得不调整对东北的开发策略,逐步放宽了原有的限制政策。

1908年左右,清政府为了推动农业开发,在汤原地区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做汤旺河荒段招垦局。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吸引农民来这片未开垦的土地上进行耕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希望增加粮食产量,同时缓解人口压力,为更多农民提供生计机会。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清廷对边疆地区开发的重视,以及通过土地开垦来增强国力的政策导向。

黄得知消息后激动不已,立马将汤原县定为自己的创业起点。他迅速行动,说服家人,变卖了呼兰的房产,带着资金搬到了汤原县。到了那里,他雇用了当地农民,开始大规模开垦土地。

经过数年的努力打拼,他已经拥有了大约5000亩的土地,成为了当地最有实力的地主。

地主指的是那些通过占有土地资源来剥削农民劳动成果的人。他们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却依靠收取高额地租和放贷等手段,从农民身上获取大量财富。提到地主,大家往往会联想到几个典型形象:放高利贷盘剥穷人的黄世仁,为了催促农民早起干活而假装鸡叫的周扒皮,以及通过收租院压榨农民的刘文彩。这些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贪婪、残酷、坐享其成的本质特征,成为了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

从本质上讲,黄有其实也是个剥削阶级。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耕种那么大片的土地,他必须雇佣劳动力来帮他干活。

从本质上看,只要雇佣劳动力,就意味着存在剥削关系。

黄有的名声其实还不错。虽然他也是个大地主,但他收的地租比其他人要低一些。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他还会主动给佃户减租。另外,要是谁家遭了灾或者遇到什么困难,黄有都会派管家带着钱去帮忙。总的来说,他在当地还算是个比较厚道的地主。

他在当地享有极好的声誉,人们都尊称他为"黄善人"。这个称号充分体现了他在社区中的崇高地位和广泛认可。他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使"黄善人"这个称呼成为他品格的完美写照。这个雅号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其长期行善积德的高度肯定,充分展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

虽然有人对他心存不满,指责他虚伪、表里不一,但大多数人对他的看法还是比较正面的。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黄有的声望进一步提升了。日军侵占东北后,他明确表态支持抗日力量。只要抗日部队来到他的势力范围,黄有都会热情接待,提供饮食和住宿,甚至准备酒肉款待。如果抗日队伍资金短缺,只要开口,黄有通常都会大方地给予资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有心里开始感到不安。尽管所有来访者都是抗日力量的一部分,但各支队伍的构成差异明显。有些队伍成员背景多样,包括学生、农民甚至土匪,情况复杂。

参与抗战的动机因人而异,有人是为了守护家园和国家的安全,有人仅仅是想保全自身的力量,还有人则是抱着趁乱谋利的心态。

这些土匪参与抗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保,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定的信念。只要日本人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随时可能倒戈。这种情况让黄有感到非常头疼,他担心这样下去,抗战的前景会越来越不乐观。

1934年10月,黄有打听到夏云杰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是真正抗日的共产党队伍,便主动加入。这支队伍由共产党员夏云杰指挥,黄有听说后立即前去寻找并成功加入。

早在1933年,夏云杰便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直接投入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他率领部队多次对日军控制下的县城发起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与日军的交锋中,夏云杰的副手裴治云及其他11名核心成员不幸被捕,最终遭到活埋。面对如此惨烈的损失,夏云杰依然坚守立场,未曾向敌人低头。

黄有坚信,唯有共产党能够引导民众战胜日本侵略者,基于这一信念,他选择投身于共产党员夏云杰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总队。

为了表明自己抗击敌人的坚定意志,他毅然决定第二次变卖家中资产,将换来的整袋银元随身携带,前往目的地。

黄有在军队里主要管后勤,专门给抗联搞吃的。

1936年初,夏云杰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实力显著增强,正式升级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成为抗联的一部分。

随着我方力量的增强,我们加强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使得敌人整日提心吊胆。日军对这支队伍既恐惧又愤恨,随后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1936年10月,日本关东军第九师团与齐齐哈尔骑兵团、汤原治安大队联手,对汤原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系列"扫荡"行动。到了11月底,夏云杰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阵亡。

面对敌人的威胁,黄有等抗联战士毫不畏惧,持续顽强抵抗。然而,随着东北抗战形势日益严峻,抗联的处境愈发艰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部分意志不坚定者开始动摇,最终选择背叛投敌。

在1937年至1938年间,超过20名抗日联军的高级指挥官选择投降日军。考虑到这一情况,黄有若决定叛变投敌,也并不显得特别意外。

黄有那天正好在石场屯休息,他当时正忙着给抗联运送粮食。没想到,日军突然袭击了这个村子,他也被围困在村民中间。

得知日军悬赏的消息后,他主动表示愿意为日军带路,寻找抗联的踪迹。这一举动立刻激怒了村里的居民,他们私下里纷纷低声谴责他的行为。

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出卖民族大义,甘愿充当侵略者的走狗。

表面和善未必内心忠诚,即便是看似仁慈的黄善人也可能背信弃义!

有部分人对这件事持保留态度,私下议论道:"黄善人把大部分财产都捐给了抗日联军,他怎么可能为了这点赏金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咱们别急着下结论,再观察观察。"

对此,有人提出异议:“时代不同了,人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谁又能说得准?”

当时有个熟悉黄有的伪军向日军报告:“他是本地的大财主,根本不在乎那点悬赏金。他主动要求带路,这里面恐怕有问题。”

日军指挥官心生疑虑,质问黄有道:“你家里不缺钱,为什么还要给我们带路?是不是在玩什么把戏?”

黄有向太君抱怨道:“您不清楚,抗联的人时不时就来敲诈我,逼我交钱交粮,要是我不答应,他们就动手。我现在已经被他们搞得一贫如洗,真希望皇军能快点把他们除掉。”

这个回答毫无破绽,日军头目打消了疑虑,但紧接着又冒出了新的问题。他转向黄有,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抗联的驻地的?”

长官,您可能不太清楚情况,我确实是被逼无奈才给他们运送粮食的。

日军指挥官满脸得意,对黄有说道:“只要你带路顺利,抓到抗联的人,还会有更多奖赏。”

日军随即整队,在黄有的带领下撤离了村庄。

黄有率领一队日军离开村庄,顶着风雪向北行进,进入了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日军指挥官开始心生疑虑:“抗联的据点真的这么远吗?”

黄有解释道:“长官,他们跑这么远也是迫不得已,主要是担心被你们抓到,所以只能躲得远远的。”

听完这番话,日军指挥官觉得说得在理,便点头同意,随即下令让部队紧随黄有前行。

经过两天的行军,依然没有发现抗联部队的踪迹。日军指挥官显得焦躁不安,转向黄有质问道:“为什么还没到?你是不是在玩什么把戏?”

黄有露出一副无辜的表情,语气中带着无奈:“要是你们对我有怀疑,那就请回吧。”

日本指挥官犹豫了,好不容易找到抗联的踪迹,现在撤退岂不是前功尽弃?

日军别无选择,只能咬牙坚持,紧随黄有继续前行。

到了第五天傍晚,日军指挥官发现依然没有发现抗联的踪迹,便决定让部队停下脚步,坚决不再跟随黄有前进。

日军出发时只带了五天的口粮,眼看粮食就要耗尽,如果继续前进却找不到抗联,他们就无法返回了。在这片荒凉的地带,没有食物补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突然,一个日本兵指着前方大喊。日军指挥官顺着声音看去,隐约发现远处有座房屋。这景象让他精神一振,立刻下令部队迅速向那房子进发。

当日军队伍离那栋房子还有几十米时,他们的指挥官让所有人趴下,然后冲着房子喊:“你们已经被我们包围了,赶紧出来投降!”喊了好一阵子,里面一点反应都没有。于是,日军从雪地上站起来,慢慢向房子逼近。

这座房子里面空无一物,令人非常失望。

翻译官注意到异常,立即向日军指挥官低声报告。日本军官听后,迅速拔出军刀,紧紧抓住黄有,厉声斥责:“你心怀不轨,罪该万死。”

黄有脸色苍白,慌张地解释道:“长官,前几天抗联确实在这儿,但他们可能听到消息就逃走了;而且他们也不听我的命令,怎么可能还留在这里等我?”

日本军官似乎认为他的解释有道理,便放开了黄有。

天色渐暗,日军指挥官无奈之下,决定让部队在屋内过夜,等第二天再行动。

经过多日行军,日军士兵和战马都已疲惫不堪,一坐下便沉沉睡去。黄有观察到日军陷入深度睡眠,便悄然起身,开始向回撤离。

抗联的营地就在不远处,具体来说,只需越过一道山脊,在山的那一面,有个叫四方石的地方。黄对路线很熟悉,没花多少工夫就爬到了山顶。

他站在山顶,俯视着日军驻扎的营地,嘴角露出一丝讥讽的笑容,低声自语道:“想剿灭抗联?简直是痴人说梦。这么冷的天气,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被冻成冰块,到时候我们直接来收拾这些冰雕就行了。”

黄有声称给日军带路,实际上是在设局。他的真正目的是解救被日军围困的村民,避免他们遭到屠杀。

黄有历经艰辛抵达抗联营地,就在即将进门时,他体力不支,眼前一黑倒在雪地上。若不及时救助,他很可能丧命。幸好哨兵发现了他,黄有得以获救。几小时后,他苏醒过来,向抗联团长详细汇报了引路的经过。团长随即带队前往日军驻扎地,发现多数日军在屋内已被冻成冰雕。另有一些日军在逃跑途中因缺粮无力行走,最终冻死在路上。

黄有在成功将敌人引入绝境后,因严寒导致四肢严重冻伤,伤口迅速恶化并感染,最终在营地不幸离世,年仅39岁。

在长达十四年的东北抗日斗争中,无数抗联战士以顽强的意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英勇牺牲,永远安息在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他们的伟大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为后人所传颂。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