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凡是”政策,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华同志,似乎这个词已经成了他的专属标签。但事实上,最早公开提出“凡是”这一说法的人并不是他。根据广泛认可的说法,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德才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提出“凡是”的人。
吴德在地方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由于受到主席的赏识,他被调往中央任职。在清除"四人帮"的过程中,他负责卫戍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他在1980年主动提出辞职,提前结束了政治生涯,过起了隐居生活。
吴德于1913年生于河北丰润,1932年投身革命,主要从事工人运动。他在这一领域表现卓越,迅速成为华北工人运动的核心人物。当时他活跃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环境比共产党根据地更为危险。尽管如此,他不仅确保了自身安全,还成功秘密发展了大量党员。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和器重。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吴德先后出任河北省委和冀热察区党委的组织部长。在此期间,他受命组织并指挥了冀东地区的武装起义。
中央原本预计在敌后地区能动员几千人就已经相当可观,然而吴德的号召力远超预期,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超过十万人加入这场暴动。不仅如此,吴德还持续组织工人开展抗日行动,极大地增强了冀东根据地的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吴德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活动,对解放区的情况并不熟悉。但他迅速融入新环境,主动深入基层,走遍了延安的各个角落,与当地群众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通过实地走访和面对面交流,吴德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延安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吴德凭借实地调研获取的翔实数据,迅速制定并实施了有效的物资调配方案,成功解决了前后方的供给难题。由于工作成效显著,他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代表。
中共七大闭幕后,吴德主动向毛泽东表达意愿,希望重返冀东任职。尽管毛泽东赏识他的才能,仍尊重其个人选择。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吴德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秘书长、冀东区党委书记及冀东军区政委等重要职务,为华北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吴德最初在平原省担任省委书记。后来平原省被撤销,他调任天津,并在那里担任市长职务。1955年,他又被调到吉林省,继续担任省委书记,并在这一职位上工作了长达11年。
1958年,毛主席前往吉林进行考察,目的之一是想亲自核实吴德的工作是否真实可靠。这次视察并未提前告知吴德,主席也没有刻意选择地点,而是随机走进了一片农田,以此了解实际情况。
看到毛主席出现,正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们立刻激动地围了上去。主席面带微笑地和他们打招呼,随后详细询问了吴德之前反映的一些具体情况。经过一番交流,主席确认吴德所汇报的内容确实属实。
得知这一回复后,主席表示理解。考虑到农民们正值耕作季节,不便久留,他简单交谈几句后便起身离开了。
返程途中,恰巧碰见了匆匆赶来的吴德。他满脸汗水,显然刚得知主席前来视察的消息。主席对视察结果感到满意,心情愉悦,便诚恳地表扬了吴德。吴德并未居功自傲,依旧保持着延安时期的谦逊态度,只是微微低头,露出谦逊的笑容。
建国初期,主席尤为青睐那些能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并且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华同志和吴德正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正因为吴德具备了这些品质,他在1966年那场大规模运动即将开始之际,被调任至北京,担任第二市委书记。这一调动不仅体现了主席对吴德的信任,也反映了他对这类干部的重视。
在京城当官可不是件轻松活儿,官场关系网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吴德深知其中利害,只能谨慎行事,小心避开各种是非,专注做好本职工作,以免卷入复杂的权力斗争中。
江青曾借电影《节振国》中的一个情节向吴德发难。影片中塑造了一位领导罢工的知识分子形象,江青指责吴德借此为自己歌功颂德。这部电影以冀东暴动为背景,是吴德极力推动拍摄的。江青的这番言论让吴德陷入了被动局面。
在紧要关头,毛主席指出:“冀东大暴动影响深远。”这句话不仅认可了冀东暴动的重要性,同时也间接支持了吴德,使他顺利度过难关。
吴德在北京工作期间,身兼数职,包括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市委一把手、卫戍区最高政委以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
毛主席逝世后,政治局势逐渐紧张,“四人帮”势力日益嚣张。面对这一局面,华国锋与叶剑英等人开始筹划应对措施。1976年10月3日,华国锋私下约见吴德,开门见山地问道:叶帅提到,昌平的坦克六师常有张春桥的弟弟张秋桥出没,你对这情况有把握吗?
吴德立刻领会了对方的暗示,随即表示需要先向卫戍区司令吴忠确认具体情况。由于华同志对吴忠并不熟悉,为了谨慎起见,他追问了一句:“吴忠这个人靠得住吗?”
吴德表示,他对“四人帮”同样持有不满情绪。华同志听后微微点头,未再继续讨论。紧接着,吴德迅速前往与吴忠进行沟通。吴忠立即表态,强调卫戍部队完全有能力确保首都的安全。他提到,卫戍区的一个坦克团驻扎在坦克六师附近,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应对,并请中央对此不必担忧。
吴德立即向华同志报告了相关情况。随后,负责军委事务的陈锡联直接联系吴忠,明确指示卫戍区部队必须服从吴德的指挥。
10月4日,华同志再次约见吴德,详细传达了行动的具体部署。根据安排,卫戍区部队将承担隔离审查“四人帮”核心成员的任务,同时负责对报社、电台等关键单位进行警戒。此外,卫戍区还需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提供必要支援,这一职责相当重大。
幸运的是,事情最终平稳解决,"四人帮"被顺利瓦解,没有引发大规模动荡。这场政治斗争的结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10月底,吴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全力执行并落实好毛主席的所有指示和决策。这一表态比1977年1月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鑫的言论,以及同年2月多家官方媒体的提法都要更早。
1980年,吴德意识到自己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便与汪东兴、陈锡联、陈永贵等人一同递交了辞呈,正式退出政坛。此后,他选择远离公众视野,过起了平静的退休生活。出于对国家的考虑,他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待遇,以减少对公共资源的占用。
吴德晚年过着平静的生活,主要在家中照料花草,闲暇时也会练习书法。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95年他去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