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公患肝癌,儿媳割下69%肝脏移植给公公,让老人多活3年

乾凉散人 2024-12-24 16:09:21

这句话出自25岁的张建霞之口。这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姑娘,做了一个连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给自己的公公捐肝,而且不是捐一小块,而是足足69%的肝脏。

说起来,69%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把自己的肝脏掏出去了三分之二还多。要知道,肝脏可不是像头发指甲那样剪了还会长出来的东西。捐出去的部分,就真的永远是别人的了。

这事一出,街坊邻里炸开了锅。

“这孩子真是太孝顺了,现在这年头,亲闺女都未必肯这么做啊!”

“她是不是想太多了?”住在楼上的李大姐直摇头,“才25岁,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万一以后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怎么办?”

也有人躲在背后嘀咕:“谁知道是不是有啥难言之隐?现在的年轻人,可不会平白无故做这种事。”

面对这些纷纷扰扰的议论,张建霞只是淡淡地说:“公公待我如亲生女儿,现在他病了,我能帮就帮一把,没想那么多。”

故事的主人公张建霞,1982年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虽然物质条件并不富裕,但她独生女的身份,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她。

父母的疼爱和悉心教导,塑造了她温和懂事的性格。

中专毕业后,她在当地找到一份工作,并经人介绍认识了未来的丈夫——王亮。

两人同乡,年龄相仿,共同话题颇多,感情迅速升温,并于2004年步入婚姻殿堂。

结了婚以后,他们决定回行唐县,一起开了家小餐馆,和老人住在一起。

张建霞干活麻利,心地善良,待公婆孝顺,因此家里人都很喜欢她,全家人相处得很和谐。

2006年,家里迎来了新成员,那个小家伙的出生给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也悄然到来。

2007年5月,张建霞的公公王振龙,年仅51岁,因长期患有慢性肝硬化,身体状况日渐衰弱。

张建霞提议,全家人带着王振龙去北京的三军总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肝癌。

医生说,王振龙的病还在早期阶段,只要抓紧时间做肝脏移植,还有机会救回来。

这个消息让原本美满的家庭变得有些沉重。

肝脏移植手术价格不菲,而且找到合适的肝脏器官也很困难。

2007年,器官捐献的观念尚未普及,肝脏资源库的存量有限,加之配型的要求,等待合适的肝源无异于与时间赛跑,而王振龙的病情等不起。

活体肝移植成为唯一的希望,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

王振龙是O型血,但他的两个儿子和妻子都是A型血,所以他们不能给他献血。

无奈之下,王家人开始向亲戚求助,但面对活体器官捐献的风险和恐惧,亲戚们纷纷婉拒。

“我捐了部分肝脏,能确保我身体恢复得很好,不会提前衰老吗?”

一位亲戚的质问,道出了人们内心的担忧,也让王家人陷入深深的绝望。

张建霞看着家人为了找肝源四处奔波,可就是碰了不少钉子,心里急得不得了。

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自己是否也应该去做配型?

或许,自己就是那个能拯救公公的人。

她没跟别人说,自己悄悄去医院做了检查。

这一刻,命运上演了一出令人惊讶的好戏。

张建霞的血液类型是O型,跟公公的血型完全吻合。

这消息让她高兴得不行,可心里又有点担心。

喜的是,公公的命有了希望;忧的是,捐献肝脏将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她担心父母会伤心难过。

张建霞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为公公捐出她的肝脏。

不出意外,她把决定跟家里人一说,立刻招来了全家的反对。

婆婆心疼儿媳的年轻和付出,公公也不忍心让儿媳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丈夫王亮更是左右为难。

“咱家娶儿媳不是来受苦的,你还有孩子要照顾,绝对不能遭这份罪。”

婆婆的哭诉,表达了对张建霞的疼爱和不舍。

我宁愿死,也不会同意你给我捐肝,不管怎样都不行!

公公的坚决,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然而,张建霞的决心已定。

她深知,自己如果不捐肝,公公的生命将危在旦夕。

她耐心地劝说家人,最终,在她的坚持和真情流露下,感动了公公婆婆,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6月中旬,一家人再次来到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为手术做准备。

医生告知,张建霞需要捐献69%的肝脏,这超过了安全标准,可能会对她的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

她毫不犹豫地就在捐献协议上签了字。

6月14日,手术如期进行。

经过漫长的等待,手术室的灯终于熄灭,张建霞被推了出来,脸色苍白,虚弱无力。

手术顺利完成了,但接下来要好好养伤,这可不容易呢。

张建霞术后不幸遭遇了小肝综合征,身体特别虚弱,现在正需要好好躺床上休养。

不幸的是,意外导致胆汁导流管掉了,胆汁流进了肚子,引发了高烧,差点儿引发腹膜炎。

医生不得不再次进行手术,在她的肋骨之间插入另一根导流管。

由于操作失误,导流管穿到了肋间神经,给她带来了剧烈的疼痛。

尽管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张建霞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安慰着家人:“没事儿,我很快就能好起来。”

她的坚韧和积极,让周围的人都深受触动。

为了不让丈夫和婆婆分心,张建霞主动提出回娘家休养。

然而,当父母得知女儿瞒着他们捐肝救公公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将王亮拒之门外,并表示永远不会原谅女儿的“鲁莽”行为。

张建霞为救公公,割肝之举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

2008年,她被评为“行唐县十大孝子”,随后,又获得了“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心人物”等荣誉。

她的故事被各大媒体传得沸沸扬扬,让很多人为之动容,连民间都把她画进漫画,还入了《中华新二十四孝》榜。

然而,荣誉的光环之下,张建霞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煎熬。

她挺高兴自己的孝心被人认可,但同时也感觉压力挺大的,有人对她有些怀疑。

有人赞扬她的伟大,有人批评她的“愚孝”,认为她不顾自身健康和家庭责任,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是不值得的。

她更难承受的是爸妈的怨气和疑惑。

面对外界的赞誉和质疑,张建霞选择了低调和沉默。

她没被荣誉的光环迷惑,反而更加努力地过好每一天。

身体稍有好转,她便不顾父母的反对,回到了婆家。

她心里清楚,这个家得靠她,丈夫得靠她,婆婆也指望着她,小儿子更是离不开她。

为了偿还巨额的医疗费用,张建霞和丈夫重新开起了小饭馆,努力工作,省吃俭用。

婆婆也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全家,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爱和温暖。

在希望与绝望的拉锯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易逝,而爱却恒久不变。

尽管肝移植手术暂时延长了王振龙的生命,但命运的残酷却并未因此而改变。

2010年,王振龙得了严重的排异反应,肝脏迅速出了问题,最终他离开了我们。

公公的去世,让这个家心情很沉重。

婆婆整天哭得泪汪汪的,一直很难过。

张建霞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悉心照顾婆婆,陪伴她走出阴影。

她带着婆婆逛街、旅行,耐心地开导她,用自己的爱和温暖,帮助婆婆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婆媳两人,也因此更加亲密,如同母女一般。

2012年,王亮的弟弟要结婚了,张建霞就担当起长嫂的角色,把自己的小餐馆给了弟弟,让他能顺利成家。

她的好脾气和宽厚之心,又让大伙儿都感动了。

行唐县政府表扬了张建霞的孝顺,考虑到王家经济有困难,就帮她安排了民政局的一个事业编制职位。

起初,张建霞因为学历不高而有些犹豫,但在周围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她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

如今,距离张建霞割肝救公公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这十五年,她的人生跌宕起伏,承受了超乎寻常的痛苦和压力,但她对当初的决定从未有过一丝懊悔。

尽管公公已经不在了,但我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毕竟那让他多陪了我们几年。

这是张建霞发自肺腑的心声。

其实仔细想想,这事还真不好评判。

说张建霞孝顺吧,确实感人,可她确实太年轻了,还有大把的人生要过。

说她傻吧,可人家是真心实意想救公公的命。说她别有用心吧,可这代价也太大了,谁会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人这一辈子,有些选择就是这样,没有对错,只有无奈。

张建霞的决定,或许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影子:有人看到了传统美德,有人看到了愚昧固执,还有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最后,话说回来,无论外人怎么看,这都是张建霞自己的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

1、中国慈孝网:《张建霞:捐肝救公爹的大孝儿媳》

2、河北文明网:《张建霞》

0 阅读:0

乾凉散人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