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影星因它去世,这种疾病为何总是偏爱中国人?权威专家团队给出预防建议

桐乐说健康 2024-09-19 17:58:53

近日,据香港媒体报道,武打演员徐少强因食管癌去世,享年73岁。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发言人田启文向媒体证实了徐少强逝世的消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少强是纵横香港影坛的武侠片巨星,其成名作为1979年的剧集《天蚕变》,后来参演1992年的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饰演大反派赵无极一角更令他声名大噪。其在电影中的打斗非常精彩,凶狠形象也让人记忆犹新,徐少强就此成了影视剧中的反派专业户。

徐少强的离世再次将食管癌这一健康问题带入公众视野,让人不禁思考:食管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早期症状及预防措施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

近全球一半!食管癌为何偏爱中国人?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cm,以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和膈的食管裂孔为发为颈、胸、腹三部。

食管癌,也叫食道癌,是食管内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组织,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等,在我国临床最常见的是鳞癌。

各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我国是食管癌的“重灾区”,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的子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上发表的一项有关食管癌报告显示,中国的食管癌发病和死亡负担占到全球近一半!

那么为何食管癌特别偏爱中国人呢?在中国,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吃自然是头等大事。而食管癌就和我们的食物以及日常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01吃得太烫

中国人讲究“趁热吃”,而食管癌就喜欢盯着“趁热吃”的人。人体消化道的温度大概在37度上下,安全的进食温度是10~40度之间(手能拿得住的温度)。食道最高耐受的温度是50~60度,65度以上的食物就可能会轻度灼伤口腔及食道黏膜,导致红肿、疼痛甚至溃疡等症状,引发炎症反应。

有数据显示,平常有烫食习惯的人,罹患食管癌的可能提高3倍,且会随饮食温度的上升而上涨,自称会吃“非常烫”东西的人,患食管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8倍。

吃得太咸

中国人爱吃,也会吃,连简单的腌制食品也充满了地域特色。北方人偏爱腌酸菜、腌咸菜,南方人钟情火腿、腊肉。然而这些腌制食品中都含有亚硝酸盐,属于一级致癌物。

喜食腌制品者患上食管癌的风险是常人的9倍。在太行山南段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均含有非常高的亚硝胺类化合物。

此外,饮食结构单一、营养素缺乏、进食过快、高频率地摄入油炸烧烤食物等也是诱发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03吸烟、饮酒

对于食管癌来说,饮酒和吸烟是诱发食管癌的两个危险因素,特别是又烟又酒的情况下,罹患食管癌的概率将会是同龄人的8倍多。

虽然全球吸烟、喝酒人群众多,但是基于人口因素的影响,我国患食管癌的人数常年居高不下。

此外,研究表明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超过70种已知的致癌物质,“吸二手烟”也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防不胜防!发病隐匿还善于伪装

食管癌的发病非常隐匿,即便是定期体检有时也很难察觉,而且食管癌非常擅长伪装,许多人都误以为只是普通的咽炎,并未引起重视,等到久病不下,吞咽困难前去就诊时,一查发现肿瘤已经大到压迫挤占食道,那时候便已是晚期。

以杭州的钱大爷为例,他多年来坚持年度体检,结果均显示正常。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突然被诊断出患有食管癌,且已发展至中晚期。钱大爷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警惕食管癌

食管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

进行性吞咽困难,开始是干食(烧饼、饼干等)下咽受阻,要泡了水才能吃下去,渐渐地发展成吃烂面条也很慢,严重的患者食管腔内被肿瘤占据,喝水也困难,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食管内有异物感,很多人总是感觉嗓子内有异物,咽部干燥发紧。胸骨后疼痛、闷胀不适或咽下痛。有腹部饱胀感,剑突下或上腹部疼痛等。不明原因出现以上症状的一种,持续一个月仍然未能改善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

如何预防?权威专家团给出建议

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依托CACA指南组织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4)》,其中,针对食管癌的预防,权威专家团队提出了详尽而实用的建议。

观点1:减少和避免慢性理化刺激因素及炎症对食管癌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避免咀嚼烟丝或槟榔、改变过烫、过辣、过油、高盐、粗糙饮食的习惯,如有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等疾病即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对食管黏膜刺激的同时保持食管黏膜的完整和健康。

避免长期饥饿或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避免食管受到过度伸展或压迫,有助于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控制饮食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的摄入量,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化学刺激,有助于降低慢性炎症的风险。

观点2:避免接触和食用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食管肿瘤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病患较多地区其粮食和饮用水中亚硝胺含量显著升高,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和食用亚硝胺类化合物。

避免食用过期及霉变食物,因其中含有大量可产生致癌物质的菌群。如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它们能促进亚硝酸盐的合成,并与亚硝酸胺协同致癌。

观点3:戒烟、戒酒对降低食管癌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烟草和酒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的刺激和损伤,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戒烟、戒酒可以减少这些有害物质对食管的刺激,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发生率。

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使得食管黏膜更加容易受到损伤和恶性变化。戒烟、戒酒可以帮助恢复免疫力和修复能力,减少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观点4:每日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对食管癌的预防起到作用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有助于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减少有害物质对食管黏膜的刺激。膳食纤维还能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致癌物质的产生,从而降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功能。适量摄入维生素有助于保护食管黏膜,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降低食管癌的发生率。

钼、硼、锌、镁、锌、硒等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抗氧化、免疫调节、DNA修复等。适量摄入这些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和代谢,减少细胞异常增生和癌变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观点5:关注家族食管癌患病者以提前发现自身遗传风险因素

在中国高发地区,食管癌患者中有25%~50%具有阳性家族史,其中父系家族史最为突出,其次是母系家族史,而旁系家族史最少。高发地区食管癌家族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这可能是导致该地区食管癌易感性增加的遗传因素之一。

一些癌基因的失活或激活也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失活的抑癌基因可能失去对异常细胞增殖的控制,促使肿瘤的形成;而激活的致癌基因可能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转移。这些基因的异常变化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食管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最终促进食管癌的发生。

早筛查、早发现是重中之重

早期筛查与及时发现是预防食管癌的关键所在,对于降低其发病率及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01筛查方法

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食管癌筛查:传统球囊拉网细胞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高风险人群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①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②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③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④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⑥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03筛查频率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1 cm者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③Barrett食管患者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6~12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患者无异型增生,每3~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总体而言,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具有隐匿性,不易被及时发现;并且常规体检项目中往往不包含内镜检查,使得食管癌在确诊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因此,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定期的内镜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食管癌早期症状的认识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社、广东疾控、科普中国、杭州市中医院、《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4)》(食管癌)等

0 阅读:11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