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无效”,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功效,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现实意义。
对于一个理性的成年人来说,构建(维系)任何关系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要么能够寻求感情慰藉,要么能够实现资源交换,要么能够打开视野格局……
总之,构建(维系)关系不能凭感觉想当然,还是要保持三分功利和现实(也叫理性)。
我们花费时间、金钱乃至精力去构建(维系)人家关系,一定是为了让自己工作更加顺畅、生活更加方便或者可以攫取到更大更多的价值的,而不是纯粹地就关系而搞关系。

01 什么是“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就是不能促进你的社交,或者你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没有现实意义的社交。
而与之相对应的“有效社交”,则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既情感慰藉、资源交换、认知提升。
如果你和别人一起吃饭喝酒(共处),虽然得不到现实意义上的帮助和促进,但是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慰藉,那这种社交就是“有效社交”,因为你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了肉眼看不到的情感价值,得到了更多的愉悦。
比如,我们和发小、同学、朋友等交际,更多的就属于这种情感慰藉,收获了很多的愉悦。
假如你在某单位某岗位工作,你所能接触到的本单位或者友邻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等,在遇有事情的时候,你能为别人提供资源和信息,别人也能和你交换资源和信息,你们实现了相互合作与帮助,那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交,就也属于“有效社交”。
你处在什么样的圈层,就能结交到什么圈层的资源和人脉,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有用社交。
还有一种社交,可以在隐性层面提升你的思维和认识,或者让你能够得到更多的讯息,这种社交也是“有效社交”。比如,领导、大佬们一起吃饭,虽然你只是坐在门口的位置端茶倒水,但你听领导、大佬们聊天交流,打开了视野,提升了认知。
但凡能够促进或提升你的社交(关系),都是有价值(现实意义)的“有效社交”。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权衡和判断,就是这段关系有没有现实意义,以及什么环境、时机和场合下具备现实意义。
02 如何避免“无效社交”
任何有价值的社交(“有效社交”),都应该建立在你不排斥社交的前提和基础之上。
如果你本身比较内向,不喜欢所谓的社会交往,那即便是上面提到的三种“有效社交”,具体到你的身上,也不见得就是“有效社交”,因为你不喜欢啊,因为社交给你带去了更多的内耗。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选择一定是不去构建(维系)这些社交。
常见的“无效社交”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不能为你提供帮助的社交,以及不确定性的社交。
任何一段关系,如果不能对你提供任何帮助,甚至连情绪价值都没有,那就是“无效社交”。
比如,有些同事关系就属于“无效社交”,因为即便你们平日里关系维护得再好,遇有利益矛盾或冲突的时候,也会因为利益形势的变化而出现矛盾和冲突。类似于这种关系,平日里维不维护并不重要,因为利益冲突一定会改变你们之间的关系形势。
有些关系你处起来就不舒服(带来的消耗太多),或者别人压根就看不上你(圈层差距较大的关系),那你无论付出多少,大概率都属于“无效社交”。
还有一种社交,也属于“无效社交”,那就是对方虽然看起来有资源有价值,但你并不了解对方的为人和品行。这种社交要保持审慎,因为如果对方不靠谱不讲究,那不管对方拥有多少资源和价值,你跟这些选手打交道,都是要吃亏甚至倒霉的。
对于那些你并不是很了解的人,一定要保持审慎和警惕,不要只看到别人的资源和价值,而看不到深层次的风险和隐患。
写在最后
能够帮助你的关系,并不一定是“有效社交”,但你能帮助别人的,大概率是“有效社交”。
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保持三分功利和现实,其实就是要权衡(判断)每一段关系的价值,有些关系根本就不值得构建或维护,那多投入一丁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是对自己的消耗和亵渎,完全是一个不够划算的买卖。
同样的道理,你有价值,你有用,才能在别人那里构建起所谓有效的人脉和关系,否则所谓的人脉和关系就只是一个联系方式而已,并不能起到促进自身的作用。
任何时候,都要对人脉和关系保持清醒,不否定社交,但也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