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什么讲“前世、今生和来世”三生?

福老大 2023-10-11 11:40:15

席慕容有一首特别美的诗叫《回眸》,其中有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这句诗写的如此浪漫,令人内心触动,以至于很多人坚持认为前半句一定是佛说过的。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结过婚,而且还生有一个很顽皮的儿子。至于说在悟道之前谈恋爱的时候,是否真的说过类似的话那就无从考证了。但是席慕容的诗句中有一个信息确实是佛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前世今生。当你含情脉脉地对另一半说“和你在一起我三生有幸”是,你依然要感谢佛给了你“三生”和“幸”的版权使用费。

佛陀为什么讲三生呢?这要从佛门的世界观说起。《法华经》上是这么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秉承一贯简单粗暴的理解作风,我们用哲学的语言可以解释为:世界的本源是无中生有的,生命同样是这么来的。然而生命在与外界发生关系过程中,意识中总会留下疑惑,有疑惑就有牵挂。因为有限的生命时间没有得到真相而了却,所以就有了来世轮回。

我们不用去追究佛是怎么发现这其中的奥妙的,因为这不是物理世界的命题。不过在前世、今生和来世的理论基础上,倒是引出了两个与现实中的人有关的两个话题:其一是,我们苦与乐的实质;其二是,我们怎样才能脱离苦海。

先说为什么有苦和乐:因为纯洁而永恒的灵寄存了前世的因果,好比欠了别人的要还,别人欠了我的要得,毕竟失去意味着痛苦,得到就能带来快乐。但是在尘世中生活,就难免有新的因果,这就是明朝的吴炳在《画中人》里说的“要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这样的话就必然堕入无限循环了,那么问题来了——有解吗?当然有,那就是修行,了尘缘,积功德。

修行就是获得智慧,解决“不知”与“妄想”;了尘缘,就是尽量远世俗少结因果;积功德则是获福报,毕竟这个过程就像数学上消除公约数一样,今生未必能获得正果,可以来世尽量快乐地继续。如果证了正果,就能不入轮回,在异度空间永享极乐了。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佛门的四大菩萨中“地藏王”曾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不知道地藏菩萨的愿是否也因归结为一种因果。毕竟佛陀也说过,即便是修成正果了,在一定时间内仍然要再回人间的,这么看的话菩萨一样会有前世、今生、来世的问题。

在关于“三生”这个问题上,华夏文明的先哲有另一个角度的看法。道家认为所谓修成正果,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圈层的跃迁,这种精神上的体验感就算在今生一样是可以获得的,这就是修道。这大概就是同为得道的圣贤,观点不同,做法也不同的结果吧。

不过,佛陀的三生理论中,所谓轮转现象在现实世界也有另一种形式,比如:

1898年9月28日是历史上“戊戌六君子”的忌日,谭嗣同在刑场上被活剐了30多刀才被处死。临刑前他的妻子对谭嗣同说:“我想为你生个孩子”,谭嗣同回答妻子的话令人为之动容,他平静地说:“这样的世道,就算是孩子出生,又能怎样呢?只不过是多了个奴隶而已!”然后从容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传世之诗。不过,谭嗣同培养的学生中有两个人,分别叫杨昌济和蔡锷。杨昌济又培养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毛泽东;而当年蔡锷麾下,也走出了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