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四大名著里的一部,它的故事来源于《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唐朝的高僧玄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出来的,后来被人整理写成的历史书。书里讲了他经过的两百多个国家、城邦,还有好多不同的民族。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来回跑天竺和大唐的高僧,到了晚年,居然被自己的弟子怀疑了。这里面到底藏着多少大家不知道的事儿,竟然让连唐太宗都非常敬佩的高僧落魄到了这种地步?心里苦的人总想找个依靠,或许是因为哥哥常去拜佛念经的缘故,小时候的玄奘也对佛教有了兴趣。13岁那年,玄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和尚,走进了佛门的世界,从此伴着昏黄的灯光和古老的佛像,全神贯注地修行。到了21岁,他接受了完整的佛教戒律,正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僧人。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对佛经故事理解得特别快,但读的书越多,就越觉得困惑。好多经典连师父和师兄都讲不明白,查资料也找不到答案,这让玄奘心里非常着急。
在师傅的引导下,玄奘踏上了旅途,到处寻找有学问的大师,盼着能遇上给自己指点迷津的高手。没想到拜访得越多,玄奘心里的疑问反而越重,这是怎么回事呢?玄奘主要研究的是《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和《俱舍论》这些经典,每次碰到其他和尚,他都会跟人家一起聊聊这些经论,要是遇到大师讲经,他也会认真去听。但他渐渐察觉到,大家对经典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不同地方的经典书籍也有差别。这并不是因为和尚们不专心,也不是印刷时出了差错,只是因为从天竺传来的经书,本来就存在着语言的障碍。而且经书里有很多咒语、语气词这些,所以翻译起来自然都不一样。说到音译这事儿,咱们国家从古至今地方大,方言多得数不清,差别也大。就算是正经传进来的经书,让各个省来翻译,那肯定会有好多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说,“福尔摩斯”本来应该翻译成“霍尔摩斯”,但由于翻译的人是福建人,那两个音他分不清楚,结果就翻译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玄奘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解决办法,要想搞定这个头疼的问题,只有把天竺的原版经书运回来,大家一起翻译才行。大唐和天竺之间隔着辽阔的青藏高原还有那高高的喜马拉雅山,想去那边只能绕很远的路,这种吃力又没多少好处的事情,谁会乐意干呢?没办法,玄奘只好给朝廷写信,盼着朝廷能帮忙组建个队伍,带他一起去西边取经。皇帝心里也有数,大唐刚建立不久,正需要休养生息,哪有多余的钱和力去搞这些事呢?于是,玄奘的请求就被拒绝了。
玄奘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就想着自己单独走过去,但路很远,关卡又多,西域那边小国家又多又杂,哪会轻易放他过呢?玄奘心想,要有个像护照这样的东西,能省掉好多麻烦,可上次被朝廷拒绝了,这次估摸着也拿不到,这可怎么办呢?真没想到,贞观三年竟然发生了大饥荒,朝廷忙着救灾,也让老百姓有了自己想办法活下去的机会。玄奘抓住这个机会,悄悄从长安溜走,跟着一群逃难的老百姓,一路往西边走。这可不是像《西游记》里写的那样,有李世民大张旗鼓地送别,他其实是偷偷出国的。这次偷渡真是历尽艰辛,玄奘身边并没有那些神通广大的徒弟帮忙,全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到天竺。而且,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玄奘没有护照,一旦被官兵逮到,肯定会被扔进大牢里。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同样信佛的胡人,那人带着玄奘来到了一条水流很急的河边,那儿几乎没什么人看守。胡人被玄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所打动,于是找来了木头和一些器具,动手给玄奘搭起了一座简单的木桥,然后下水把桥扛起来,让玄奘从桥上安全过河。玄奘一路上碰到了好多这种事儿,好在他意志特别坚定,还有老天保佑,总能转危为安。等他好不容易到了天竺,就一门心思钻研佛经了。一开始,本地人对这位外来的和尚玄奘不屑一顾,总想找机会刁难他。可没想到,玄奘领悟能力强,进步神速,没多久就变得非常厉害。他甚至能一个人跟上百位高僧辩论而不害怕,连其他地方的高僧都听说了他的名声,纷纷赶来,就想跟他比试比试。
玄奘一路取胜,让天竺的佛门中人感到非常震惊,真没想到,这个从远方来的和尚,对佛法的理解竟然比他们自己还要透彻。玄奘突然从一个漂泊远方的旅行和尚,变成了人人皆知的大德高僧。尽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他没忘此行的目的。经过好多年的积累,玄奘最终把从印度带回的佛法传回了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对玄奘感到非常好奇和佩服,于是专门让人把玄奘请来见面。玄奘望着那座雄伟的宫殿,心里琢磨了好一阵子。他明白皇帝的心思,这次召见他,虽然是想让佛法得到更广的传播,但也意味着要把他卷进权力的纷争里。
大唐时期僧侣众多,能被皇上召见还带回这么多佛经,这事儿一旦传开,肯定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不说那些出家人,要是哪位皇子、妃子或者大臣信佛,很难说会不会牵连到自己。玄奘一直显得很淡定,不急不躁,唐太宗见状也没再硬留他在朝廷,而是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把十七年来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书,好让后人学习。那时候,玄奘大师眼睛已经不好了,只能自己讲,让辩机帮忙记下来整理,《大唐西域记》就是这么写成的。说玄奘是个成功的和尚吧,他为了信仰拿到真经,这点没错。但要是说他代表的那个群体,那就太惨了。佛教是个宗教,它主要是教人做好事、行善积德。但如果被坏人利用了,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和混乱。再说南朝那时候,寺庙到处都是,年轻力壮的人都不去种地了,全都跑寺庙里当和尚,弄得国家没人干活,乱成了一锅粥。再加上汉朝末年黄巾军起义的事儿,这些都是没法预料的糟糕结果。玄奘肯定不会拿自己的名声开玩笑去做对大唐不好的事,但他的影响力毕竟很大,这就像个不定时炸弹一样,让人不安。
百姓们站在道路两旁热烈欢迎,和尚们虔诚地跪地行礼,一位僧人享受到的尊敬,甚至比那些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武将还要多,这可不是唐太宗心里乐意见到的。玄奘走了十七年,啥世面没见过,他心里早明白皇帝的意思了,也懂得人心有多复杂难测。对一个和尚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书写理论,多收些徒弟,好把自己的佛法理解一代代传下去。但朝廷老是不信任他,这让他不得不处处小心。到了晚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朝廷派的任务。被这样关着,玄奘老得特别快,而且更让他头疼的是,弟子们都不理解他。
很多和尚都希望那位有名望的高僧玄奘能出来给大家讲讲佛经,帮大家解开疑惑,但玄奘觉得,还是保持低调才能平安无事。因为他一旦站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动静,那就跟自杀差不多了。日子一长,不少和尚开始对玄奘有了看法,觉得他光有个好名声,从印度拿回佛经后就跑到朝廷做官去了,根本不愿意把真正的好东西教给大家。说白了,他们认为玄奘就像个搬书的,说不定他自己对那些佛经也是一知半解呢。经过多次观察和交流,弟子们开始对师父有了些疑问。李世民过世后,玄奘心想这回总算能离开皇宫指定的寺庙了,可没想到,李治的想法跟他父亲李世民一模一样,就是不让玄奘走。
玄奘累极了,身体和心理都到了极限,没法再继续编写手里的东西了。就在这时,他不小心摔了一跤,但奇怪的是,他的眼睛里竟然闪过了一丝光亮。望着躺在床上瘦弱又沉默的玄奘法师,徒弟们心里越发犯嘀咕,都讲高僧风范过人,怎么师父摔了一跤后就蔫蔫地躺在床上,一声不吭了呢?其实玄奘摔了一跤后,突然感到一阵轻松。他心想,自己可能快不行了,为佛门已经做了那么多,没必要再那么固执。不如找个舒服点的姿势,开始新的生命旅程。弟子们都不肯罢休,都想着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从师父那里得到成道的秘诀,但哪里有什么成道的秘诀呢?每位高僧的说法都不一样,最关键的还是得靠自己去体验、去领会。玄奘表情平静,缓缓吸了一口气,轻轻吐出两个字:解脱。
徒弟们没懂,大伙儿也没懂,就算到现在,能琢磨透这意思的人也不多,不过要是把人生分成几个阶段来看,就容易理解了。去西边取经,就像是年轻时为了梦想和信念去上学;取回经书后翻译传播,就像工作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像成家后担起责任;在困境里把经书和遗训传给弟子,这就像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培养成人,再看到他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就是生命的延续。人生就像个圈,我们歌颂的,就是心里想的;我们难过的,可能就是将来要碰上的。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这种传递会一直下去,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