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晚年的生活一直比较简单,白天他会读报纸,下午偶尔会有会客活动,晚上在看完《新闻联播》后还会锻炼身体,生活始终非常规律,和其他普通老年人无异。
这位曾从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的老战士,更因为毛主席的器重而见证了众多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和瞬间,他的很多意见也能够左右历史的发展。
汪东兴的璀璨人生路
“1947”这个年份是汪东兴的历史转折点,前半段他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中一路走来,参加了由方志敏等人创建的红十军,并在后来接连历经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走上了艰险的长征路。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汪东兴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队干部,按理说他该走上更广阔的战场、指挥更多的战斗,而一纸调令让他来到了毛主席身边。
来到中央机关担任重要职务需要很多条件考量的,汪东兴刚好满足这些条件,他不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头脑也极为灵活。
在这之后,他的人生之路也与毛主席紧密相连。
1949年“进京赶考”期间,就是由汪东兴带着警卫战士乘坐吉普车在前面开道,浩浩荡荡的车队在一路飞扬的尘土中向北平疾驰,那也是汪东兴难以忘怀的瞬间。
他没法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因为领导人的安全问题是由他负责的,刚解放的北平还有各种潜在风险,一刻都不能马虎。
3月26日,他与李银桥等人共同迎接汪东兴前往双清别墅,那天他依旧兴奋:“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毛主席终于带领我们来到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事情也在发生变化,汪东兴身上的职务也越来越多,当过警卫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等,还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跻身于共和国将军序列。
可无论怎么变化,他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没有改变:保卫毛主席。
毛主席对汪东兴始终是极为信任的,当时他第一次出国访问,目的地是苏联,警卫工作同样由汪东兴负责。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从北京到满洲里沿线的桥梁、涵洞、制高点等他一个都没有漏下,出发时的毛主席专列也是由他负责;这么些年里,保卫工作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随时需要的,更是要求万无一失。
毛主席也说过:“别人用起来我不放心,东兴在我身边,我习惯了。”
1963年考察黄河、1965年重上井冈山、1966年畅游长江,每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汪东兴的身影。
在毛主席身边,汪东兴也总能聆听教诲,他身上的任务也就不只局限于警卫方面。
最具特点的例子发生于1960年前后,当时中国的经济十分困难,毛主席发现身边有工作人员会趁机多拿多占,甚至已经出现了贪污受贿的行为,他非常气愤,当即把汪东兴提前从江西调回北京。
很快,汪东兴就召开了主席办公室党支部扩大会议,所有秘书、卫士、医务人员乃至保管都来了,用了十多天就彻底解决了这些事,把大家多吃多占的钱全部退回。
毛主席也知道这些工作人员也不容易,他用自己的生活费补贴了一部分。
共事几十载,汪东兴也对毛主席极为熟悉,很多“头衔”不是毛主席希望拥有的,但却有人硬按了上去。
1968年元旦前夕,一篇元旦社论上提到了“四个伟大”,毛主席看到后就不同意,要汪东兴拿去删掉。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汪东兴还是试探性问:“您就一个都不留吗?”
听到汪东兴也这么想,毛主席才缓缓说道:“我是当教员的,那就留下那个导师吧。”
其实导师就是教师,不过比教师高明一点。
而从这件事上汪东兴就察觉到主席对有些人有点不同意见,他也对那些人保持着警惕性和界线,对于他们的动向,汪东兴也总是在观察后向毛主席报告;正是有了这样前期的判断,他才能在1976年挺身而出。
日后的回忆录中,汪东兴也解释了很多做法的思考:因为他崇敬毛主席,不过那种崇敬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毛主席的功绩与贡献的。
换句话说,汪东兴真正了解毛主席。
晚年的另一种生活
“1976”成为了汪东兴的另一个人生分水岭。
当国家重回正轨后的十一大中,华国锋出任了最高领导人的职位,汪东兴作为副主席进入了最高领导人,不过他们都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太久。
韩钢教授曾评价道:“自从1980年以来,官方对华国锋的评价能用‘一正四负’来概括。”
所谓“一正”,便是在结束混乱时期时有功劳,同样的,这个评价也能够适用于汪东兴,若是没有他的积极参与,恐怕他直接指挥的8341部队就很难行动,1976年10月的那件大事也就做不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国锋和汪东兴都渐渐退出了领导层,汪东兴辞去领导工作的时间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期间。
人生的起起伏伏有很多,汪东兴却早已释然了,他很快适应了身份的变化,回到家中生活。
对他来说,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养老”了,他的心情旷达淡定,很少参与官方活动,若是家乡的干部、父老乡亲们前来探望,他同样会保持着高度热情。
北京有位作家很想与汪东兴见上一面,便跑去央求汪老的秘书刘桂民,这才终于走进了汪东兴家的院门,他还正好搭上了一位做家乡编史修志工作人员的“便车”。
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天,汪东兴还住在北京西单东侧的一个胡同里,隔壁住着的就是王震。
老人家在彼时已经年近八旬,看到访客登门后,头发花白的他很客气地引导着大家往院子里走,双方落座沙发后,客人先行主动道谢,汪东兴则连连摆手道:“还是你们搞具体文字工作的同志比较辛苦。”
这么些年,汪东兴对家乡的编史修志工作十分重视,他自己也很热衷为这份工作出力。
很多地方的类似工作不过是留名、编序、题字,可汪东兴却不这样,他常常会戴着老花镜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去写文字材料,而工作人员给他送来了图片等材料,他也会一丝不苟地审阅。
有一次,负责县志编撰的工作人员还将反应苏区斗争的历史材料、地图图片寄给汪东兴把关。
没几天汪东兴就让刘秘书打回了电话:“你们绘制的斗争形势地图有错误,上面显示余家坞属弋阳五区,实际上在1932年就已经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应当属于红区,地图上给标白了,汪老已经在地图上作了亲笔修正和文字说明。”
这件事让那些工作人员都很震惊,因为地图的比例是一比三十六万绘制的,而汪东兴所提到的位置不过是黄豆大小,不拿着放大镜看也是很难发现错误的。
这次工作人员登门拜访,就是为弋阳党史人物传征求意见的。
汪东兴对此早有准备,立即回答道:“你们事先寄来的书我看了,没有什么问题,建议在书中加上两个人物,分别是方志敏和余汉潮。”
工作人员解释:“在《弋阳英烈》中方志敏的名字已经出现了,再收编进来怕重复会有不妥。”
显然,汪东兴早已知道这些事,他还是表示:“不要怕重复,方志敏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影响力很大,要经常去宣传。”
平日在看待这些文章时,汪东兴与一般读者的心绪也不一样。
他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对历史怀有敬畏感。
1995年方志敏专题片进入拍摄计划,汪东兴又补充了新的历史细节:“毛主席与方志敏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见过面,后来他们虽然没有再见,而毛主席对他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斗争以及英勇牺牲细节很清楚。”
提到毛主席,很多往事又出现在汪东兴心中。
在他家中西墙靠窗处,曾有毛主席亲笔书写的《送别》,那是毛主席于1961年写下并赠与汪东兴的,汪东兴的夫人姚湘娥也在一旁解释了此次毛主席的这副书法:“有人说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雄风遒劲、石破天惊。”
汪老家中的客厅东侧还有一张写字台和一盏古旧台灯,每天他都要在这里看资料、写文稿。
老人家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见证了国家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也同样是亲历者。
不过,对于开放后的新时代,他也有着一些看法。
女儿汪延群曾向外转述过父亲的一些看法:“‘时代退步了’,人都‘钻到钱眼里了’。”
除了国内的各种变化,汪东兴也对国外的问题相当关注,当看到利比亚陷入战火后,他还感慨道:“帝国主义就是帝国主义,打人家国家还觉得特别有理。”
平日里他外出活动很少,一年只有两个固定活动:毛主席的诞辰日和忌辰日,每次都会去毛主席纪念堂。
汪延群还向记者透露:“过去父亲曾去过地方看看发展的情况,但后来他知道人家给他花了一些招待费之后,他就再也不愿意去了,还有就是到其他地方人家都会给他派个人来陪同,做什么都要陪同,这种规矩让他很反感。”
还有就是老人家以前还逛公园,结果后来公园都不愿意去了,汪延群也解释道 :“至于这个,他的警卫进入公园是需要买票的,在父亲的意识里,公园属于国家,人人都该平等。”
哪里都不愿意去之后,老人家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家里,要么读书看报研究新闻、要么打台球锻炼身体,生活也过得非常规律。
外面还有很多关心汪东兴身体的人,他们也只能从汪老的家属口中听到一些近况。
2009年汪东兴的女儿汪小燕代父亲去武汉开会,她告诉大家:“父亲的身体健康,现在还学会了在网上下载资料。”
因为心态极为平和、生活习惯也保持得很好,汪东兴行至百岁。
2015年8月21日老人逝世,新华社的报道中对他的一生予以极高评价: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参考资料
1.汪东兴背后的“老人”们:从头到尾看人民日报 南方周末
2.史家之眼︱历史转折中的汪东兴:与华国锋一起浮沉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