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山雨欲来:基金限购、银行风险隐现

依萱价值先生 2024-05-18 19:18:41

北上资金停止公布实时数据已经第3天了,巧合的是,北上资金的流入趋势就在这3天开始发生逆转。

虽然每天的流出量并不明显,但已初步形成的流出趋势却很明显。

山雨欲来之前,往往都会先出现一些不至于太显眼的异常现象。而且这些异常现象,往往不会只有一个。

基金限购

就在昨日,华泰柏瑞、淳厚基金分别宣布旗下的一只混合型基金开始限购。而业内观点是,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这两家基金限购的表面原因是最近基金业绩不错,为了保护已有客户利益,所以限制大额申购,或者直接暂停申购。

这种既合理又牵强的原因并不重要,咱们复盘一下以往的基金限购潮:

2020~2021年是偏股型基金的黄金时期,但2021年Q4开始出现了一波“逆趋势”的限购潮,2022年开年更是达到高峰(仅头两个交易日就有60多只基金宣布“限购”)。

2023年的基金限购潮发生在5~6月份,尽管扎堆限购的家数不多,但毕竟2023年的行业景气度也不比2021年了。

过去两年,一些基金的割韭菜行为透支了广大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任,现在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基金会有那么好心,去保护投资者利益。

确实,在市场向好的时候,或者基民都相信光的时候,只要有能力的基金,大部分都会想方设法挥舞镰刀。

但在非牛市阶段,特别是基金行业的形象大不如前的背景下,但凡有理智的基金公司,都会以经营信任为主。这个阶段把信任经营好了,未来牛市的机会才有资本去大把割韭。

而且总有一些基金经理是干实事的,在非牛市阶段,这类经理的比例就更高。别看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亏掉基民几十亿,自己还能拿几亿的管理费,好像不劳而获。但是这种资格,都是以往干过的一件件大实事换来的。

再者,那些放养的基金也没资格出来“限购”,能“限购”的基金,说明业绩不错,所以买的人多。

一方面,干实事的基金“限购”,反映的是他们嗅到了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宣布“限购”的这两只基金,还都是灵活策略类型的,选股方面不存在“风格漂移”的限制。这种基金“限购”,反映的是他们现阶段已经找不到好股票。

所幸的是,毕竟现在只有两家基金带头,虽然业内预计是基金限购潮的开端,但真正的限购潮不是还没来嘛?

而且既然能“限购”,说明至少现在是一个局部的入市小高潮,尽管咱们很多人感受不到。有这波入市力量顶着,风险也不至于马上暴露。但一旦这波力量顶不住,风险暴露的时候,将会是多数人措手不及的格局。

五大行发行TLAC债券,银行系统风险隐现

周一宣布发行的,其实不只1万亿的特别国债,还有2万亿的银行TLAC债券。

TLAC债券是加入了G-SIBs的五大行,为满足G-SIBs的要求而发行的,属于常规操作。这东西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准备金,用来应对极端情况(例如金融危机)。

别看这次五大行分别只发了几百亿,但根据机构测算,他们今年总共得发2万亿。相当于特别国债发两次的规模。

这虽然只是为了满足老美要求的常规操作,但银行的股价结构并不常规。

去年以来,五大行的股价一改以前在银行股中的弱势,当前股价都已经处于历史高位附近。而经营状况还算良好的几家股份行,股价则在历史的半山腰附近。至于大部分的中小行,股价都趴在地板上。

业内都知道,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银行系统的实际不良率已经大幅提高。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受冲击带来的大量违约;还有为了完成普惠指标放出去的大量贷款,其实很多都是明知道有去无回的。

直接结果就是,银行的账面资产变得更不值钱。换个角度说,就是银行的隐藏风险变大。

银行股的估值一般是看PB(市净率)的,也即市值/净资产的倍数。由于不良率的存在,银行股的PB是可以低于1倍的。即便如此,在2020年前,银行股的PB底线一直是0.7倍左右,银行股的底部往往就发生在这条线。

然而到了去年,0.3~0.5倍的PB已经成为银行股的常态。可见银行资产的隐藏风险比以往大得多。

别看现在大行股价在天上、中小行股价趴地板,银行股的PB却普遍处于0.5倍附近。区别只在于大行是0.55倍左右,中小行是0.45或者0.5倍,远远没有股价上的差距大。

也就是说,银行股价结构的大变,反映的并不是大行资产变得比中小行资产更更值钱,而是一场大风险正在渐行渐近。一旦爆发,大中小行都会受到无差别冲击。而区别在于,大行有背景有靠山,还有能力一年补充2万亿的安全气垫;这些对抗风险冲击的能力,中小行都没有。

TLAC债券的发行是常规操作,但它也很及时地给咱们警示了银行风险的隐现。

在风险暴露,或者市场预期风险要暴露的阶段,如果一定要留在市场,防守属性最强的高股息板块是首选。

马可波罗为什么能上会?

停了3个月的IPO重启,第一家上会的居然不是高科技,不是新能源,而是马可波罗。

作为瓷砖行业的老牌企业,马可波罗深受房地产行业的拖累。此外,各项主要指标,包括负债率、应收账款、分红等,还是比较诡异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业绩一年不如一年的夕阳行业、有现金不还债、高负债、高坏账率、还搞突击分红。

有意思的是,马可波罗在两年前就尝试过冲击IPO。当时由于圈钱动机太明显,突击分红5个亿后,没两个月就递交IPO申请,引发了很大的市场舆论压力,以致闯关失败。

两年后,马可波罗再次“闯关”,身上的问题依旧存在,只是没上次离谱而已。但业绩和所处行业就比上次更差。

马可波罗今天就要上会了。作为重启IPO后的第一家,意义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这代表了监管的态度,代表了后面同类型的一系列IPO,也牵动着投资者对A股的信心和信任。

而抛开能否过会的结果,能让这样的企业上会,本身就暗含了一种态度:就是这种大公司最好别暴雷,而更重要的,是不能拖累银行系统。毕竟股市还是那个容纳风险、接收风险、消化风险的好地方。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0

依萱价值先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