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所率领的东北军在面对日本关东军的入侵时,选择了震惊全国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他本人也遭遇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那么,如果张学良在当时选择殊死抵抗,东北军到底能否挡住日军的进攻,历史是否会改变?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东北军与关东军的实力对比,以及当时的战略背景和环境。
首先,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多年经营的部队,东北军在当时可以说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甚至不用加之一,其实力在当时的各方军队中毫无疑问堪称翘楚。

从装备上来看,东北军拥有众多火炮、战车、飞机、步枪和机枪等现代化武器,根据日军缴获的战利品数据显示,东北军的装备水平并不逊色于日军,1928年张学良改编部队后,至九一八事变前夕,其正规兵力已达30万,并拥有250多架飞机。
相比之下,当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兵力也仅约30万,且1932年其空军数量仅50架,可见张学良在空军规模上占据明显优势。
当然,装备精良只是其一,和其他军阀不同的是,东北军还在军备改革方面领先全,东北军拥有虎式坦克,并且沈阳兵工厂具备独立生产武器的能力,这在当时半农业化、军阀普遍向外购买军械的中国,无疑是巨大的优势,此外,张学良还掌握着大量的钱财充作军饷及后勤,即使是在撤退时仍留下了数千万元,足以支撑短中期战斗。

实战是检验武器的唯一标准,东北军的实际战斗力也不容小觑,在各种军阀大战中,东北军多次表现出色,例如,1927年奉军对战直系时,奉军凭借空军优势碾压对手,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派精锐加入战场,阎锡山、冯玉祥因慑于其军事实力而接受和平解决,1931年石友三叛乱,张学良沉着应对,联合中央军将其击溃,东北军威名远扬。
与东北军相比,日本关东军的纸面实力相对较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关东军的总兵力仅有4.2万人,这还是在算上了后勤部队的情况下,虽然关东军的装备水平与东北军差距不大,但其总兵力却明显处于劣势,主流观点认为,若东北军全力出击,有七成把握击垮或消灭这支日军。
当然,关东军也有其优势,首先,关东军接受过严格训练,单兵作战能力普遍比东北军强,其次,日军在战略上占据有利时机,1931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国民政府为救灾疲于奔命,财政赤字严重,无力支援东北。

同时,东北军为参与中原争夺战,精锐部队已加入中原战场,留在大本营的兵力分散,剩余17万部队无法统一协调作战,这使得日军面对的兵力差距大幅缩小。
除了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外,当时的战略环境也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政府正忙于第三次围剿,中央军主力远在南方,难以驰援东北,而且军阀之间相互算计,明眼人都知道蒋介石与张学良为了争夺一把手的位置面和心不和,各方都不会全力支持张学良。
这使得东北军不仅面临多线作战,精锐入关后本地的兵员难以补充,孤立无援,相比之下,日本则具备强大持久力,日本因裁军引发兵变和军国主义上台,经济危机使其将入侵中国视为存亡之道,举国上下充满空前的进攻欲望。

此外,张学良在面临日军入侵时,也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他认为,即便当时全力抵抗日军,或许能短暂抵御九一八事变的初期攻势,但面对日军倾尽全力的大规模入侵,最终必将无力回天,东北军一旦陷入失控的战争,战略资源将被迅速耗尽,而蒋介石也绝不会提供任何补充,东北军若覆灭,自身政治地位亦将不保,无奈之下,张学良最终下令东北军停止抵抗。
回到最初的假设,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选择殊死抵抗,东北军能否挡住日军的进攻呢?
从纸面实力上来看,东北军确实拥有与日军一战的资本,其装备精良、兵力强大,且拥有独立的兵工厂体系能够自主生产武器,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东北,日军为了侵虐中国做了几十年的准备,甚至连中国每一条各河流的深度都有详细的记载。

它所准备的兵力也不可能只有4.2万,纵然张学良把精锐全部召回,30万东北军与关东军殊死一搏也绝无胜利的可能,整个中华民族在为了抗战胜利整整牺牲了3500万军民,东北军也只是这3500万中很小的一份子。
张学良的软弱和蒋介石的狡诈固然葬送了抗击日军入侵的最佳时,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张学良在后来的历史中所做出的功绩,他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保护自身政治地位,这是至今为止大多数学者认为的张学良不抵抗的最重要的原因,他太爱惜自己的羽翼,但转念一想,在这么多外部条件的制约下,假如你是张学良,你未必能做得更好,东北虽然进行了不抵抗,但30万东北军还在,大部分的物资也被张学良带走,当时东北的实际情况如果盲目的抵抗,和白白送死也没什么区别,反而会激起日军的愤怒,在攻下东北后大肆屠杀。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假设,如何评判张学良的行为,历史已经发生,事实无法改变,我们唯一需要做到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的先烈们,并不断提升国家实力,早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张学良——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