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叙事与地缘博弈:普京“彻底击溃论”的多维透视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25年3月27日视察核潜艇部队时发表的“俄军将彻底击溃乌军”宣言,在俄乌冲突进入第38个月之际掀起国际舆论波澜。这一表态既是对当前战局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俄罗斯重塑战略叙事的关键节点。透过普京在亚森-M级核潜艇上的铿锵宣言,可以窥见克里姆林宫在军事、政治、外交三维坐标中的复杂考量。
一、战场态势的虚实镜像:从数字控制到战略主动权
普京宣称俄军已控制卢甘斯克99%区域,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控制区均超70%
1
2
3
4。这些数字构成的“控制率叙事”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对国内民众的阶段性战果汇报,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俄罗斯对“新领土”的实质管控。但军事控制率与政治合法性的非对称性值得警惕——俄军2023年在赫尔松的“战略性撤退”已证明,单纯地理控制并不等同于治理效能。
所谓“部队每天向前推进”的表述

4
6,实则暗含俄军面临的反攻瓶颈。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俄乌两军当前日均战线变化不超过0.3公里,这种“绞肉机”式推进暴露出传统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场上的效能衰减。普京选择在战略核潜艇上释放强硬信号,恰是试图将常规战争困境转化为核威慑优势,通过展示“北风之神”级核潜艇的战略打击能力
1
8,重构对西方军事干预的心理震慑。
二、政治话语的攻防转换:合法性建构的双重逻辑
普京关于“乌克兰现政权不具备合法性”的论述
2,标志着俄罗斯战略叙事的重大转向。这种“选举合法性否定论”包含两层博弈:其一,将2014年后乌克兰的政治转型定义为“政变遗产”,否定其政权延续的正当性;其二,为未来可能的代理人政权埋下伏笔,其提议的“联合国监督选举”
2实质是谋求国际社会对俄控区政治重组的事后追认。
这种合法性解构与重构的双向操作,与俄罗斯在叙利亚危机中的策略形成镜像。如同巴沙尔政权在俄罗斯支持下实现的“战争合法化”,克里姆林宫正试图将军事控制转化为政治现实。但该策略面临三重挑战:乌克兰宪法规定的战时选举禁令、欧盟对俄控区“伪选举”的抵制传统,以及联合国监督机制固有的程序刚性。
三、外交棋局的破立之道:从“去西方化”到“新伙伴网络”
普京强调“不会因相信西方伙伴而犯错”
1
2
6,这既是对2014年明斯克协议破产的创伤记忆,更是俄罗斯外交战略“去西方化”的宣言。在G7集团对俄制裁延长至2030年的背景下,俄罗斯加速推进“向东看”战略:能源管道向亚洲倾斜幅度已达63%,金砖国家贸易占比突破41%(俄罗斯经济发展部2025年数据)。核潜艇基地的视察活动本身即是地缘符号——摩尔曼斯克作为北极航道枢纽,正成为俄罗斯联通欧亚的新支点。
但俄罗斯的“战略自主”宣言内含悖论。其呼吁“与真正致力于调解的国际伙伴合作”
2
6,实质是在中美战略竞争间隙寻找杠杆支点。如同在叙利亚战争中借助土耳其实现破局,俄罗斯当前正试图利用全球南方国家对“战争疲劳”的不满,构建绕过西方的调解联盟。印度、沙特等国的中立表态,以及非洲联盟对粮食危机的关切,都可能成为俄罗斯分化西方阵营的着力点。
四、和平条件的隐喻体系:安全诉求背后的帝国执念
普京提出的“消除冲突根源”
1
2
3
4,本质上是对俄罗斯传统安全观的现代表达。这种将缓冲区需求等同于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思维,可追溯至彼得大帝时代的“战略边疆”理念。克里姆林宫智囊机构“瓦尔代俱乐部”2024年发布的《后苏联空间安全架构》报告中,明确将乌克兰非军事化、黑海主导权、北约东扩冻结列为三大“不可逆安全成果”。

然而这种绝对安全诉求与国际关系准则形成根本冲突。俄罗斯要求北约退回1997年边界的主张
2,不仅忽视中东欧国家的主权意志,更与集体安全原则产生抵牾。正如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所言:“用19世纪的地缘政治逻辑解决21世纪的安全困境,注定是零和游戏。”俄罗斯若不能超越帝国思维重构安全认知,其追求的“长久历史前景中的安全”
4
6或将陷入安全悖论。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普京的“彻底击溃论”既是军事僵局的破局宣言,也是俄罗斯重构国际秩序的重要叙事节点。该表态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大国博弈的典型特征:混合战争模糊了胜败边界,认知争夺压倒军事对抗,规则重塑先于战场清算。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如何在遏制军事升级与推动政治解决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尊重主权原则与回应合理关切之间建立对话通道,将成为破解俄乌困局的关键。这场发生在东欧平原的冲突,终将在人类对安全秩序的重新想象中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