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月6日美国就业数据的即将公布,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这场数据盛宴不仅关乎经济的冷暖,更将直接影响美联储(FED)的货币政策走向,尤其是降息与否的悬念,让投资者们心绪难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590df4482ea835fe99a40c0aceea61.png)
西北互助财富管理公司投资长Brent Schutte的言论直击要害,他指出,若12月的就业数据表现强劲,将引发市场对美联储是否真的会降息的广泛质疑。
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就业市场作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其表现直接关系到美联储对经济复苏强度的判断。而美联储的每一次政策调整,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
TS Lombard首席美国经济学家Steve Blitz也加入了这场讨论,他引用了泰勒法则(Taylor Rule),这一根据通胀和经济增长情况来确定央行基准利率的规则。
Blitz认为,按照当前的通胀数据,联邦基金利率本应保持不变。因此,即将发布的11月就业报告,对于一贯遵循数据行事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来说,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教训:泡沫与降温DataTrek Research共同创始人Nicholas Colas则从历史的镜鉴中寻找线索。他回顾了2000年初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的往事,当时美联储明确表示将把短期利率调高到1990年代中期高点之上,结果导致了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Colas分析指出,泡沫的破裂源于股票估值过高和投资人信心不足,无法承受美联储的经济降温措施。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
消费者信心与股市回调而Yardeni Research的总裁Edward Yardeni和首席市场策略师Eric Wallerstein则在另一篇文章中,从消费者信心的角度探讨了股市的未来走势。
他们引用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的结果,指出预期美国股市将在12个月内走高的受访比例创历史新高,这往往被视为股市可能出现回调的预警信号。
消费者的乐观情绪与市场的实际表现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股市的波动就在所难免。
降息预期与市场波动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却似乎在不断增强。芝商所(CME Group)的FedWatch工具显示,市场目前预期FOMC在12月18日的利率决策会议上宣布降息一码至4.25-4.50%的概率,已经从一周前的52.7%升至65.2%。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了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也预示着降息与否的悬念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
泰勒法则与未来展望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Mickey D. Levy去年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长远的视角。
他依据泰勒法则,假设自然实质利率为1%,并预测如果美国核心(排除食品、能源)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率在2024年年中降至3%,那么联邦基金利率应顺势下滑至4.5%。这一预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的降息路径,但前提是通胀率能够如期下降。
然而,现实往往比预测更为复杂。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2024年10月核心PCE年增率报2.8%,创下了4月以来的新高。这一数据无疑为降息的预期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美联储的决策变得更加棘手。
结语:悬念待解,谨慎前行综上所述,美联储是否降息,已经成为了一个牵动全球市场神经的悬念。就业数据的公布、消费者信心的变化、通胀率的走势……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美联储决策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谨慎对待市场的每一次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