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石发现颠覆早期人类体型认知!

熟知外星君 2025-03-25 10:35:11

一只化石豹的下颌骨与一只幼年南方古猿(Paranthropus robustus)的头骨碎片相邻摆放。请注意头骨上的两个穿孔,其间距与豹牙尖端的排列完全吻合——这暗示着这名不幸的原始人类幼崽被豹子杀死并食用。

斯瓦特克朗斯洞穴出土的惊人新化石揭示,人类的一个史前近亲体型极其矮小且易受捕食者威胁。

南方古猿粗壮种(Paranthropus robustus)是生活在今南非地区约两百万年前的史前人类物种。它与直立人(Homo ergaster)——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共存。斯瓦特克朗斯洞穴(位于约翰内斯堡与比勒陀利亚中点附近)出土了数量最多的南方古猿化石,自1948年展开科学挖掘以来,研究者已发现大量头骨和数百颗牙齿,为揭示该物种的饮食结构与社会行为提供了宝贵线索。

例如,南方古猿粗壮种异常厚重的下颌骨和高度珐琅化的牙齿表明,在食物匮乏时期,它们能够依靠难以咀嚼的低质量食物维持生存。此外,该物种的部分头骨与牙齿格外巨大,而其他个体虽同样强壮但体型较小,这说明该物种存在体型较大的雄性与较小的雌性,呈现出被称为"一夫多妻制"的婚配系统,即单一优势雄性与多名雌性交配。

遗憾的是,斯瓦特克朗斯洞穴历年出土的南方古猿骨骼化石数量极少,严重限制了对其身高、体态和运动能力的认知——这些对于寻找食物与配偶至关重要的特征。如今,洞穴内首次发现的南方古猿粗壮种完整髋骨、股骨与胫骨化石组合,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图为新发现的南方古猿粗壮种股骨与胫骨在膝关节处的关节连接状态。

重大化石发现:确认直立行走

由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Wits University)进化研究所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Travis Pickering、Matthew Caruana、Marine Cazenave、Ron Clarke、Jason Heaton、A.J. Heile、Kathleen Kuman和Dominic Stratford——在最新研究中指出,这组化石属于同一只年轻的成年南方古猿粗壮种个体。该化石不仅证明该物种与现代人类一样习惯直立行走,更揭示其体型极其矮小。研究成果发表于《人类进化杂志》。

"据估算,这名个体生前很可能为雌性,身高仅约1米,体重27公斤,这使得它甚至比其他小型早期人类物种的成年个体更为矮小——包括著名的‘露西’(阿法南方古猿,距今约320万年)和‘霍比特人’(弗洛勒斯人,距今约9万年)的骨骼化石,分别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和印度尼西亚,"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皮克林教授指出,"该研究由他领导。"

捕食者与生存挑战

新发现的南方古猿粗壮种个体的小巧体型使其极易受到捕食者——如剑齿猫和巨鬣狗——的威胁,这些动物已知曾栖息在斯瓦特克朗斯洞穴周边区域。这一观点得到了研究团队对化石表面损伤痕迹调查的证实,这些痕迹包括类似豹子捕猎时在猎物骨头上留下的牙痕及其他啃咬痕迹。

图示:被豹子啃食的南方古猿粗壮种髋骨化石

新描述的南方古猿粗壮种髋骨化石(右)与完整人类髋骨轮廓叠加,清晰展示了其遭受的严重啃食损伤。

"尽管这名南方古猿粗壮种个体看似不幸成为捕食行为的受害者,但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整个物种缺乏生存能力。我们知道,南方古猿粗壮种在南非存活了超过一百万年,且其化石始终与石器、骨器工具呈空间关联分布,"皮克林补充道,"这些工具被用于多种用途,包括切割肉类和处理地下根茎与昆虫等食物来源。"

目前研究尚在探讨究竟是南方古猿粗壮种、与其共存的直立人,还是两者共同制造并使用了这些重要工具——但斯瓦特克朗斯团队认为,南方古猿粗壮种极可能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与肢体技能来完成这些行为。

研究团队对化石的持续研究还包括对内部骨骼结构的CT扫描分析,这将提供关于南方古猿粗壮种生长与发育模式的额外信息,同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其运动行为的认识。

0 阅读:0

熟知外星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