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认为,清朝亡得有些莫名其妙,一群士兵一闹腾,其余的几个省份就宣布脱离大清的统治,宣布自治,来回一折腾,皇帝就宣布退位了。
感觉有些太邪乎。
虽说泱泱中华大地,朝代更迭,可是哪朝哪代的灭亡,不是经历过惨烈的战事,不是大批无辜百姓丧生?
历史学家在研究朝代更迭的规律时,总结了几个因素:藩镇割据、外戚干政、外强入侵、太监干政、农民造反。
秦朝毁于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掀起农民起义的浪潮,项羽在外地死命拼杀,刘邦领着人偷偷杀进了咸阳城。
汉朝毁于外戚干政,从头到尾都是外戚势力在干政,几乎没有消停过,弄得天怒人怨,连太监都想掌权,地方诸侯趁势起兵造反。
隋朝毁于藩王造反,老李家属于藩王势力,和老杨其实是表兄弟,不帮自家人镇压外人,还趁火打劫夺了表弟的帝位。
唐朝毁于藩镇割据,老李家记吃不记打,自己就是藩镇势力夺的天下,也不知道弄个中央集权,搞得各地藩镇的兵,比朝廷的兵还多,不造反都不行。
宋朝毁于外强入侵,皇帝对大臣太好,从大辽、大金、契丹、到蒙古,一个劲的折腾,最后被逼到了崖山,纵身一跃,老赵家从此没人了。
元朝毁于农民起义,郭子兴、陈友谅,都是一方枭雄,却被一个乞丐出身的和尚,夺了天下。
明朝毁于太监干政和农民造反。当皇帝的人不相信群臣,且一个个宠信太监,弄得一帮大臣心灰意冷,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提出给钱封王就退兵,可崇祯不答应,最后由一个太监陪着上了吊。
有人会说是朝政腐败,其实任何一个朝代都存在腐败,腐败是所有朝廷灭亡的根源,具有普遍性,不具有代表性。
其实唐宋两朝,官员的腐败程度远远比不上明清两朝。特别是宋朝,御史台的检察制度很严格,一些小官员敢于顶撞上级,甚至揭发上级。纵观整个历史朝代,宋朝的官员还算廉洁的。有人认为,大清没有藩镇割据,康熙年就削藩了,吴三桂领头闹一阵,没撼得动大清的根基,反而更加稳固。
没有外戚干政,皇后一族始终没有控制朝廷的权势,即便是慈禧,那也只是她一个人大权独揽而已,没有兄弟姐妹为虎作伥。故而算不上外戚干政。
没有太监干政,只在慈禧手上出现了两个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安德海因违反太监不得擅自出宫的规定,且大张旗鼓收受贿赂,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直接杀了。
李莲英虽然也收贿赂,可是并没有插手政事,也就是慈禧身边的一个红人。
至于农民造反,从康熙年的大小金川之乱,到同治年的太平天国,太平军和捻军一顿折腾,大清半壁江山烽火,最终被曾国藩他们一帮人摁了下去,撼动不了大清的根基。
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对外软弱,赔款割地,世界各国都把大清当成提款机,只要派兵前来就有好处。
后来的义和拳,那是“扶清灭洋”的,算不上农民起义。
晚清的四大家奴,引进了资本科技的发展,替大清续命。
在某些人的眼中,满清没有藩镇割据、外戚干政、外强入侵、太监干政、农民造反这五个要素,宣统退位的时候,满清还有几十万军队,怎么就轻易让出江山了呢?
也有一些人认为,大清灭亡的根源,其实就是四个字:无人可用!
为什么会是这四个字呢?
光绪年之后,满清四大家奴和一些眼光长远的大臣,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思想,进行改革。
慈禧作为晚清最大的掌权者,其实看重祖宗的基业,还是支持改革的,也希望大清能够强大起来。
光绪身为一个正式临朝的皇帝,思想太激进,被一帮文人忽悠着要改革,差一点还闹出“围园杀后”的闹剧,不懂得平衡新旧势力,在没有真正掌权的情况下,把国家命运压在几个只会空口说白话的文人身上,连本来支持他的袁世凯都看不过去,转身就投靠了荣禄。
“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源就在光绪的身上,过于重用几个没有什么资历的汉人。
纵观满清一朝,对汉人既用又防,朝政实权都是掌握在满人手中。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满清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慈禧归天的前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忠于满清的汉臣都死了,大清的大权都在庆王爷奕劻这个庸才的手里,大清无人可用,最终武昌城内的枪声,断送了大清的国运。
然而事实真的是无人可用吗?
我个人认为,其实满清的退位,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再来说说藩镇割据、外戚干政、外强入侵、太监干政、农民造反这五个要素,其实满清全部占据了。
一场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席卷大清半壁江山的农民起义,太平军所到之处,清妖灭满人,即便后来被湘怀两派势力勾结洋人给镇压下去,可是大清南方诸省的控制权,都集中在了汉官的手里,即便督抚将军仍是满人,但已经没有了原先的那种朝廷掌控力。
慈禧为了打击湘派势力,不断使出手段,可汉臣也看明白了满人的手段和招数,以李鸿章翁同龢等人为首的汉臣,对朝廷阴奉阳违。
而在维新失败之后,汉臣更是看不到大清朝廷的将来,不由自主地保全自己的势力,以至于在庚子年慈禧下诏各地督抚将军进京勤王,张之洞等人居然打出“此伪诏也”,这样的抗命。
就连山东巡抚袁世凯,也都加入了“东南互保”,置大清朝廷的颜面于不顾。
这么多地方大员联手对抗朝廷,慈禧对他们无可奈可,难道不是“藩镇割据”?
至于外强入侵,更加不消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强入侵就没有断过,连北京城都丢了两次。割地赔款,大清出的银子,最终需要百姓买单,从而加剧了内部矛盾。
而外戚和太监干政,荣禄算不算慈禧的外戚?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荣禄可谓第一权臣,连庆王爷奕劻那样的皇室宗亲铁帽子王,见到荣禄都要上前巴结。
李莲英虽然没有走到前台,但也通过一些手段,收受贿赂插手官员的任命。根据历史记载:1881年,监察御史朱一新上书说李莲英勾结地方官员,收受贿赂;1895年,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等人上书说李莲英干涉朝政,甚至掌控太后。
由此可见,李莲英并非没有干涉朝政,只是他做事比较隐晦,不像大明的那些太监那么张狂。
满清积弱难反,缺的就是一把火,而四川“保路运动”之后的武昌首义,就是那把燃烧的火,一下子把满清的版图点燃了。
东南几个省的督军首先提出独立,各自为政,满清能够号令的,就剩下直隶一带。
孤儿寡妇坐在皇宫里垂泪,他们愧对列祖列宗。满眼朝廷确实无人可用,恭亲王、礼亲王濬铭等铁帽子王,成天知道喝酒玩乐。
唯一可以仰仗的,就是手握新军的袁世凯。
但是隆裕太后和庆王爷奕劻都没有料到,他们最信任的袁世凯,居然把他们都卖了,暗中和南方革命党达成私下协议,转身就逼大清退位,他自己成为“总统”。
看上去,大清确实无人可用。
如果我们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大清真的无人可用吗?
那些宣布独立的督军们,哪一个不是大清朝廷任命的?他们为什么最终反抗朝廷?
其实并非无人可用,可是大清朝廷不会用人,不懂得如何用人而已。
如果一开始就重用林则徐等人,大清何至于沦落至此呢?
反过头继续论证大清灭亡的真正原因,其实我认为,就在康有为提出的“围园杀后”这四个字上。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康有为为了进一步加快变法成功,抵制以慈禧为首的旧派势力,不惜策划出了“围园杀后”的计划。
按照他们的计划,利用正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伺机夺取荣禄兵权,然后带兵进京包围颐和园,请一位叫毕永年的湖南好汉,领100名敢死队员,冲进园中将西太后捕杀。
由于袁世凯的告密,计划自然破产了,康有为梁启超意识到危险,提前开溜逃去了租界。
慈禧很生气,却并未马上动手,直到看了御史杨崇伊的奏折,当面质问光绪,是否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请到大清当朝廷顾问,光绪点头承认之后,慈禧才下旨动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命荣禄派兵囚禁光绪皇帝,逮捕了七名维新派官员:除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这戊戌六君子外,还有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两人还是至交,在李鸿章的周旋下,徐致靖没有上刑场。
我们再来看看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这军机四章京,他们的背景有多强大。
谭嗣同的父亲湖北巡抚的谭继洵,能够做到湖北巡抚这样的大官,其关系纽带也非同寻常。
儿子都被朝廷杀了,当父亲的能不恨吗?
杨锐和刘光第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门生被杀,丢的是老师的颜面,张之洞对朝廷还能继续忠心?
至于林旭,他的来头更大,不仅是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门生,更是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沈瑜庆的女婿,沈家的沈葆桢虽然已经故去,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且还是江南的财阀家族。
慈禧那一刀砍下去,直接砍断了大清的命脉。
所以,大清灭亡的根源,就在康有为的“围园杀后”四个字上。慈禧盛怒之下,不顾一切杀人泄愤,最终导致了大清的灭亡。
如果康有为不那么冒进,光绪能够再成熟一点,等几年后慈禧去世,再大展手脚,说不定我们现在还是君主立宪制。
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支持我这个观点的朋友,麻烦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