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蹭饭,为什么刘邦能蹭到别人尊重,而韩信却被人人讨厌?

吴学华看天下 2025-04-09 07:47:26

要说历史上的蹭饭王,我认为费刘邦莫属。他脸皮厚,蹭饭都能蹭出情调来,还把一个酒店的老板娘,直接摁到了床上,替他生了一个叫刘肥的儿子。

刘邦为人仁厚而爱护他人,乐善好施,个性洒脱豁达、不拘小节。

他蹭饭,那是人家的生活方式,而韩信蹭饭,则是生活所迫,前者“高大上”,后者“低微贱”。

正如魏晋时期,名士身上长虱子叫高雅,叫花子长虱子那是肮脏,能一样吗?

韩信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个人人厌恶的“叫花子”,这个家伙穷得家徒四壁,还摆出一副清高模样,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母亲去世时,韩信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却非要弄个高大宽敞的坟地,说将来要有一万人来守墓。

那时候他身边的人根本不懂他的大志,都以为他吹牛逼。就如那个在家里憋屈了三年的动画片导演一样。

我相信那三年,那个导演走在小区里,都抬不起头来,被人鄙视。

人家若是知道他后来的动画片能够有一百多亿票房,还会那么对他母亲说闲话吗?

这种人,搁谁都想踹他一脚:什么玩意呢,都快喝西北风了还装牛叉?

韩信却不以为然,他一边用鄙视的眼神瞅四邻,一边又厚着脸皮跟人家讨食,不挨揍就算他走大运了。

曾经有个好心的亭长收留了韩信几个月,结果惹得亭长老婆很不开心:他是哪来的大爷?凭啥供着他呀?

韩信脸大,一点没觉察出主人脸上的冰霜,依旧吃得心安理得。

亭长没好意思逐客,亭长夫人开始“玩花活”,她将早饭的时间提前,一家人躲在被子里吃,等韩信捧着空肚皮来到厨房时只剩下冷锅灶。

韩信脸皮厚,不代表傻,他立刻明白了主人的心思,只好拎包走人,另寻“宿主”。

别拿“有眼不识泰山”来骂乡亲们,这种泰山就算再高恐怕也没人愿意高看一眼,就算你将来会化龙,现在不得扮演好泥鳅的角色嘛?

正如漂母所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给你吃食是可怜你,难道是图你的回报?

少跟我扯你将来会大富大贵,会回报我,我信你个鬼呀?我老太婆鄙视你,也可怜你,就当献爱心了。你一个钻人家裤裆的“假男子汉”,连我老太婆都做不出来,还富贵?

这话像不像路人甲扔给野猫野狗一个馒头时的心态?

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认为韩信就是个养不熟的野狗,给你一口吃的是慈悲为怀,不给你吃的理所当然,踢你一脚也不为过。

这就是韩信的“可憎”之处,至少你要低调,学会奉承几句,说一些感恩的话,让人家觉得这一口食喂下去有价值嘛。

刘邦就不一样,人家能蹭饭能蹭出“佳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刘邦不像韩信那样,是真穷!

因为刘邦家里有钱啊,而且经常蹭饭赊账之后,不是不给钱,有时候大手一挥,跑过去一兜子钱。

是个豪爽的主!

比如村头两家饭店,一家武寡妇,一家王老太太,两家都眼巴巴地等着刘老三来他们家蹭饭,如果不是担心违反“不正当竞争法案”,估计她们会动手抢刘邦。

咋的?刘邦喝多了能下金蛋呐?

金蛋确实没有,但有“金龙”!

史书说,刘邦一喝多了就“现行”,有人亲眼看见有大金龙缠在刘邦身上!

这是真命天子,赶紧超前投资拉关系,说不定将来能够捞个官当当。

于是,无论他走到哪里,自然有人请他吃饭,那不叫蹭饭,分明是前期投资嘛。

更离奇的是,刘邦不像韩信,用“将来”忽悠宿主,人家当场兑现红利。

史书说,只要刘邦来蹭饭,饭店当天的生意就会格外红火,扣掉刘邦的“白条”,还能狠赚一笔。

就因为他是真龙,能够带来财源,所以大家都巴不得他上门吃饭。

两家老板为了吸引长期投资,每到年底都会一把火烧掉刘邦的欠条。

很显然,前一个故事是附会,后一个故事也没那么神奇,因为刘邦狐朋狗友多,总跟一帮人胡吃海喝,他到哪家饭店都能吸引客流,这叫“流量经济”。

能解锁“流量密码”的人就能提供对等的利益交换,所以,刘邦的“蹭饭”其实是等价交换,甚至叫超值交换,这跟韩信的“单方面索取”有本质的区别。

同样是一住几个月,张耳对待刘邦如贵宾,食有鱼,出有车。张耳是“钱多人傻”吗?当然不是,要是不信你去试试?

张耳本是个战国末期的游侠、亡命之徒,一辈子以结交豪杰,游走江湖为生,却不料走了“狗屎运”,被土豪相中收为上门女婿,发达了。

张耳善待刘邦只有一个理由:刘老三不是一般战士,将来肯定用得上。

事实证明,张耳的眼光绝对一流,后来张耳被“刎颈之交”打成了流浪狗,亏得刘邦收留。后来刘邦感念旧情,还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张耳的二婚儿子。

不过,刘邦蹭饭也曾经“蹭出火花”,那就是他大嫂的“羹颉”。

那阵子,刘邦确实落魄,厚着脸皮上门去嫂子那里蹭饭。

刘大嫂老公死得早,最看不上小叔子三番五次上门蹭饭。你自己蹭也就算了,可恶的是刘邦总是带着一群狐朋狗友来“吃大锅饭”,这谁能受得了?

于是刘大嫂学习亭长夫人,也演了一出戏,她当着刘邦的面,将勺子与锅蹭出火花来,那意思:听清楚了吧,空啦,没饭吃了!

一群人面面相觑,又讪讪而退。刘邦打开锅却发现香喷喷的一锅饭,心里立刻就明白:大嫂这是厌恶自己了!于是愤然而去。

多年后,当刘老三变成大汉皇帝后,大封刘氏子弟,唯独没有给大哥的儿子封侯。刘太公看不下去了,去求情,刘邦旧事重提:大嫂不厚道,当年让我下不来台。

刘太公好说歹说,刘邦老大不情愿,也不好驳老爸的面子,于是给侄子封了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羹颉侯”,“羹颉”即刮锅的声音。

总之,除了刘大嫂,所有人都认为刘邦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价值的人,被他蹭饭等于是长期投资,而韩信就是个纯吃白饭的,人家还不懂得感恩,纯属浪费粮食、浪费感情。

不过,史书还有另外一种读法,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刘邦蹭饭其实根本不是因为付不起饭钱,而是一种“摆谱的生活方式”。

我们承认,张耳跟刘邦物以类聚,惺惺相惜,不在乎那点小钱,但你要说饭店老板能有长期投资的眼光,我是不信的。当然,如果您坚信“龙缠身”,我也无话可说。

其实韩信也开出了长期支票,人家说了,他将来会富贵,给他母亲造的坟就是个例子,怎么就没人信呢?很简单,伯乐不常有,你我都是寻常人。

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刘邦不差钱,他的白条可以随时兑现,有信誉,除了对他大嫂。

刘邦不是“穷屌丝”吗?哪来的钱?

别被史书蒙蔽了,事实上刘邦是个“金领”、有产阶级。

刘邦的祖上是春秋“刘国”的国君,虽然到战国时期没落了,但在当时依然是个“士族阶级”。啥叫士族阶级?就是以读书做官为职业的家族,有地产、有房产。

刘邦小时候家里经常给他举办生日宴,他还读过书,刘太公以及他的儿子们(除了刘邦)以置产业为荣,请问这是穷人家的生活吗?

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虽然这仅是各基层官员,但请注意,秦朝做官不是靠科举,而是“家资”。说白了就是身份,出身好是当官的先决条件,普通老百姓除了“军功”没有别的几乎。

刘邦不置家业,并不是代表他没有家业,而是不亲自从事这份工作,那个年代,有产阶级靠土地租赁完全可以活得很滋润。

刘邦的“亭长”虽然不算高管,但也有一份相当不错的薪水,作为一个光棍汉,足够他吃喝玩乐了。

相比而言,韩信就寒酸多了,白丁一个,家徒四壁,还没有固定收入,要身份没身份,要收入没收入,这种情形下还“穷装”,谁待见?

刘邦完全相反,他是“装穷”,摆出一副“蹭饭王”的架势,其实人们都不傻,看得见他的实力,所以他越是“装穷”,人们会越认为这是“独特的霸气”、“别样的高贵”,就像瘫坐墙角捉虱子的文人墨客,那叫高雅。

他去县令的酒宴上蹭饭,居然蹭到了一个漂亮老婆,那个叫吕公的老头,追着他,都要把女儿嫁给他,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今后跟着刘邦混!

所以说,蹭饭也要看人,相貌堂堂的人去蹭饭,没准老板主动不要钱。

打个比方,一身脏衣服进酒店,你有钱,但会被伙计拦住。相反,你开着豪车穿着名牌进去,吃饭告诉老板说:不好意思吗,今天忘记带钱了。老板看了你一眼你的豪车,笑呵呵地说,“不急,这顿饭就算我请!”

这就是刘邦与韩信的区别!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