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大清朝文治武功的康熙皇帝,有几个政略,削藩、平台、剿葛尔丹。
康熙皇帝的平台方略,用的姚启圣的战略“三必抚三必剿”,起用台湾郑氏的部下降将施琅,最终拿下了台湾。
真实的历史,与电视剧有很大的出入。
平台方略不是姚启圣提出的,而是内阁大臣明珠提出的,平台的将领施琅,也是明珠向康熙皇帝力举的。
康熙皇帝最大的本事,就是“识人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用汉臣治理汉民。
施琅平台立下大功,康熙皇帝并没有卸磨杀驴,而是给了施琅全族的富贵。就像电视剧中赏赐姚启圣位于西湖边的大宅子一样。
从这一点上看,康熙确实是一位有胸襟有远见的帝王。
那么,施琅真正实在大清卖命,还是为自己报仇呢?
我们顺着施琅的人生轨迹,看看他究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毫不夸张的说,此人比吴三桂还没有人品,吴三桂只降清一次而已,此人三次降清两次反叛,两次投降郑成功两次反叛,是一个真正的三姓家奴。
想不到现在还拍了一个《施琅大将军》的电视剧,给他歌功颂德,实在歪曲历史,愧对先人。
施琅生于1621年,福建泉州人,这一年为天启元年,大明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正式登基;同样是这一年,后金努尔哈赤率领铁骑,攻陷了辽阳和沈阳,大明失去了辽东。
施琅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喜欢练武,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说他曾经是姚启圣的学生,纯属瞎扯,在年纪上,他比姚启圣还大三岁。两人在平台之前,压根就没见过面。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带着一帮人劫掠船只,归顺明朝之后任总兵,开始招募士兵扩充队伍,17岁的施琅和弟弟一起参了军。
由于他作战勇猛,工于计谋,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郑芝龙的手下大将,外号“海霹雳”。
郑芝龙评价过施琅“有大勇亦堪大用,然有私也”。意思很明白,就是此人有本事,但是私心太重,自己的小算盘打得很精。
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不顾儿子郑成功的劝阻,投降清朝,施琅随之降清。
这是施琅的第一次投降大清,封了六品的把总。
后来,郑成功占据厦门和金门澎湖诸岛从事抗清,大清一看这阵势,直接把郑芝龙软禁了起来。对于施琅那样的降将,好不到哪里去。
施琅他们那帮人,感觉不受重用,心里憋屈,真怕大清朝廷一翻脸,直接把他们都给砍了。
郑成功暗中派人招抚施琅,施琅一看郑芝龙被软禁,自己在大清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便偷偷投奔了郑成功,郑成功非常开心施琅来投,封其为左先锋。
这是施琅第一次归降郑成功。
郑成功是南明皇帝御封的“延平王”,有朝廷认证的。
郑成功对施琅非常好,就像刘备对待关羽和张飞一样,就差没有磕头结拜兄弟了,每每遇到军中大事,都请施琅前来商议。
不料施琅依仗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压根儿没把郑成功放在眼里,两人多次发生激烈的争吵。
甚至为“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战略,闹得不可开交。
郑成功认为,清军不擅水战,应该扬长避短,但施琅的心中只知道劫掠。施琅见说不动郑成功,一起之下跑到福建老家去躲了起来,还让人捎信给郑成功,说自己要剃发当和尚。
郑成功也没有理他,觉得有必要整一整施琅的性格。
没想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当和尚,他得知清朝正在利用郑芝龙的威望,正在招降郑成功的部下,承诺好处多多,于是与族叔施福一起,跑去投降了清军。
这是他第二次投降大清。
帮着清军打南明的军队,作战还挺勇猛,立下赫赫战功,捞了一个千总的头衔。
不过他留了一个心眼,没有与郑成功的军队发生摩擦。
广东提督李成栋看施琅不顺眼(打仗就是劫掠),多次向朝廷上书说施琅及其部众“脆弱不堪,无资战守”。
施琅非常郁闷,却无可奈何。
1648年,李成栋率部投降南明,派兵攻击施琅,施琅逃到海上,再次投奔郑成功。
他以为郑成功会封他一个大官,最起码要高于左先锋,哪知郑成功已经对他失去了信任,只让他当了类似军师那样的闲职。
1650年,大清军队猛攻南明,郑成功想要出兵救助南明,施琅却认为不可,应该占据台湾,自己称霸。
郑成功并没有听从施琅的建议,而是命施琅回厦门防守,自己率兵救援南明。
郑成功援救南明失利,但施琅却在厦门抵御了清军的进攻,施琅以自己的先知先觉,傲气十足,出言讽刺郑成功,令郑成功大为恼火,他只给施琅二百两白银作为赏赐,令施琅大为不满。
施琅再次耍起了性子,这一次是真的剃掉了头发,表示再也不去见郑成功。
在郑成功的眼中,只要施琅不被清军所用就行。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导致郑成功与施琅彻底决裂的,是一个叫曾德的人。
曾德是施琅的部下,以前跟着施琅两次投降大清,也没混出什么名堂,这一次见施琅剃发做和尚,于是跑去给郑成功当了侍卫。
施琅得知此事,派人把曾德抓来了。
郑成功急忙派人去传信“驰令勿杀”,然而施琅在接到郑成功的命令之后,还是把曾德给杀了。
眼看施琅的“反心”越来越大,郑成功命儿子郑经逮捕施琅的家眷及其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然后给施琅传话:只要你回来,我们还是兄弟!
谁知施琅见势不妙,直接逃去了清军那边。
这次施琅第三次投清。
郑成功盛怒之下,杀掉施大宣、施显,施琅得知此事,发誓要报仇。
后来,施琅死心塌地替清军卖命,随清军攻打福州,因战功而步步高升,被封为同安总兵。
1662年,郑成功联合几路义军,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最先侵略我们领土的是荷兰人。
早在1624年,荷兰热趁着大明朝内忧外患,无暇顾及的时候,依靠他们的船坚炮利占据了台湾岛。
郑成功保明抗清,被赐“朱”姓,也称“国姓爷”,抗清失败后退守金门,永历帝朱由榔封他为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利用海上的优势,几经抗清,可惜大势已去,无法替大明续命,最终不得不占据了台湾,守着大明最后一片土地。
他打出了“不称臣、不剃发,独尊大明”的口号。
他死后,其子郑经继位为延平郡王,以台湾作为基地,多次发兵攻打福建沿海。
属于施琅的高光时刻来临。
看看他这个“奸诈小人”,是怎么忽悠康熙皇帝的。
根据电视剧里的情节,康熙皇帝平息了吴三桂等人的藩王之乱,才用台湾的降将施琅收复了台湾。
其实事实不是那样的,康熙皇帝用施琅打台湾,打到一半打不下来,加上鳌拜他们那帮人不答应,所以平台的活干到一半停歇了。
大清与台湾之间的前期作战,一直都在持续着,而且主要靠施琅。
这就是施琅后来越来越被重用的原因。
1664年,施琅第一次向康熙帝提出收复台湾的建议,康熙帝很高兴,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预备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国家四海归一,边民无患”。
施琅确实很卖力,多次与郑经交战,输少赢多。康熙帝因此对其越发欣赏,封他为靖海将军,从一品。
施琅也想表现一下,可是连续三次出兵台湾,都惨败了,他为了推卸责任,上了《边患宜靖疏》、《尽陈所见疏》,解释因台风袭击而未能打赢的原因。还提出了“剿抚兼施,从速收台”的建议。
赢了就邀功,输了就踢皮球,这就是施琅的本性。
当时满清朝廷认为沿海人心不稳,不是武力收台的好时机,而且朝中大臣,反对武力收台的人不少。
康熙帝为了安抚众臣,同时也担心施琅再度反清,于是把施琅调回京城,拿掉了他的封赏。
说白了,就是像囚禁郑芝龙那样,囚禁他。
这个时候,吴三桂他们几个人叛乱了。
整个三藩之乱,康熙皇帝都没有用到施琅,让他在北京城内坐冷板凳。
施琅这一坐就是十几年,他不敢乱来,但他很精明,一个劲的交好朝中大臣,有时候自己一家人穷得叮当响,也要变卖东西,给明珠送银子。
这就是他的精明之处,明珠帮他说好话。
熬到1681年,大清平定了三藩之乱,台湾这边的政局随着郑经的去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郑经的几个儿子为了夺位而发生了内讧,最终,12岁的郑克塽被冯锡范等人扶了上去。
冯锡范成了台湾的“曹操”,然而他却没有曹操的本事,台湾官民人心惶惶。
施琅一看机会来了,赶紧给康熙皇帝上折子:老板,这一下可以让我去打台湾了吧?
于是,康熙帝在明珠的举荐下,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一回到福建就想当老大,他心高气傲、逞强好胜、气量狭窄,无法与他人共事,也想独揽收台之功。
一个劲的排挤总督姚启圣和巡抚吴兴祚,多次以“南风、北风时机看法不同,影响作战”为由,要求康熙帝将收台大权交给他一人,其他人不得干涉。
在大臣明珠的支持下,康熙皇帝同意了施琅的请求。
就这样,施琅经过两三年的准备,最终打败了郑家的水军,逼郑克爽投降大清。
施琅的小算盘打得很很准,拿下台湾之后,他安抚臣民,得知朝廷那边有人放弃台湾,于是
上了一个《恭陈台湾弃留疏》,全面陈述了保留台湾的重要性。
施琅的建议得到了大学士黄锡衮的重视,在黄锡衮的劝说下,康熙帝最终决定保留台湾,设置台湾府并屯兵戍守,隶属于福建省。
为了得到康熙皇帝的同意,他提出妻儿留在北京,自己为大清镇守台岛。
康熙帝一看他的老婆孩子都在京城,不怕他造反,于是同意了。
哪知道,施琅带兵进驻台岛之后,又娶了老婆。
此时的他就像驻军在日本的麦克阿瑟一样,成为大清在台湾的一把手。
很快,施琅就纵容亲属及部下,抢夺了大量郑氏官兵逃亡或内迁后遗留下来的土地,将土地交给农民耕种后收租,从中获取大量利润。
被施琅占有的土地,占到了南台湾的一半以上,有数万亩之多,被称之为“施侯租田园”,而收的租子则被称之为“施侯大租”。
为了防止百姓们上告,施琅还动用武力手段胁迫,百姓们因此只能忍气吞声,而朝廷对此却一无所知。
有了钱,施琅一个劲的给朝中大臣上供,所以对于台湾的那些事,康熙并不知晓。
在康熙的眼中,只要台湾归属大清就行。
施琅死后,他的儿孙们继续占有那些土地。
到了乾隆年间,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周学建在办案时,意外发现台湾武官侵占土地现象严重,于是上奏朝廷,请求查办。
乾隆帝派遣布政使高山前往台湾彻查此事,结果发现属实,以施琅的后代家族侵占的土地最多!
但是,由于施琅家族在台湾根深蒂固,乾隆帝担心一旦查办下去,势必引起台湾的动乱,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一直到台湾日据时期,日本人占领台湾,施琅家族的土地,才被日本商人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