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作家迟子建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立春时那里还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需要慢慢苦熬才能破除冰雪桎梏,迟迟走向春暖花开。
可越是这样,越让人感动于人间草木隐藏在冰雪之下的生命力量,不屈不挠地孕育理想希望。
其实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春光都是一点一点上色,由淡到浓,有一个渐变渲染的过程。
一夜东风起,万山春色归。能够随着立春节气如约而至的美好春光,只存在于南方少数地区。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花事尚浅。可总有些诗人能敏锐地捕捉到春意,唱响浪漫的春日序曲。
甚至,在他们看来,“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动人春色无需是万紫千红。
那疏疏淡淡处也别有情韵,足以撩动春心,惊破春魂,在细微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勃发。

1.早梅初放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宋·白玉蟾 《早春》
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初春时节花事犹浅,多为“墙角红梅开未遍。小桃才数点。”
那一夜,旖旎东风吹向了向阳枝头,惊破梅心两三朵,白玉蟾无意邂逅了第一抹朦胧春色。
风里氤氲着幽幽暗香,雪里翩跹着婀娜花姿。诗人静静地欣赏着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一时间光影变幻,如梦似幻。时而淡淡烟霭缥缈枝头,时而溶溶月色妆点花容,迷离又明净。
疏影横斜,花影绰绰,深深地倒映在春水里,浅浅地附着在雪沙上,又是极美的春江花月夜。
诗人精准地把握了早梅初放两三朵的清新疏淡之美,并用雪、月、烟、水、沙加以点染,营造出春夜特有的朦胧梦幻之感。
前两句写花香,后两句描花影,以轻盈笔触勾勒出暗香疏影的氛围感,和烟带月,浓淡相宜。
但这浓淡绝非花开浓淡,而是月华似水与轻烟笼罩下的视觉感官和心灵感受,花影深浅亦然。
正是这浓浓淡淡、深深浅浅,不只有余音绕梁的音韵美,还有回味无穷的绘画美和意境美。
它灵动又清绝,乃“一年春好处,都在水边梅。似雪因风起,和烟带月来”的一种具象表达。

2.嫩柳初黄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春色撩人,不只在春深杨柳堆烟处,早春的“嫩黄初染绿初描”也同样别有风情。
杨巨源认为初春时节,柳叶新萌,柳眼初黄,才是诗人最爱的人间清景,春色如此清新美好。
此时最适合细细观赏春光,若到了春渐深而花似锦之际,满城游人如织,处处都是赏花人。
“绿柳才黄半未匀”,观察细微又精准。不言一早字,却将早春杨柳的色彩风姿跃然纸上。
而后两句以日后花团锦簇与之形成对比,既有春光浓艳的色彩对照,又有熙熙攘攘的环境反差,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无比热爱。
一淡一浓,一静一闹,总有人不爱那人声鼎沸处,百花争妍时,只爱人间清欢与清景无限。
至于诗人是否以嫩柳初黄来寄予朝廷应大胆启用新人来选拔人才无法考证,但能不落窠臼指出诗家清景在新春,已高人一等。
同样以诗家之眼观之,“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何尝不可解读为早春柳叶初生带来的希望与展望。
早春不只清新,还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发,让人迫不及待地奔赴更深的花红柳绿春和景明里。
此外,早春杨柳的特点除了色泽上鹅黄,还有触觉上柔嫩,“春到垂杨,嫩黄染就金丝软”;“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3.芳草初青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在韩愈看来,早春时节的细雨如酥和草色似无,才是一年春好处。
京都长街春雨纤纤,细腻润泽宛若油酥。春草零星冒出嫩芽,透过雨丝远看一片青色,近看却若有似无。
可就是这一抹朦胧青色,远胜过晚春的高柳烟浓满京都,乃一年中最美的春光和最好的时节。
与杨巨源相比,韩愈也爱早春的色彩清新,一个通过柳眼初黄传达,一个则以春草初青点染。
只不过,韩愈因为有了春雨如酥的弥漫,草色青青除了视觉远近上的若有似无,还多了空气里的湿润细滑之感,和情感上萦绕的朦胧期待与暗自惊喜。
这种观察感知,私以为比杨巨源更细微更敏锐,我们仿佛看到韩愈漫步雨中,不时揉揉双眼,远近观望。确认草芽萌发后,心里喜悦无比。
于是,末尾的直抒胸臆和深情礼赞读来振奋人心。“最是”和“绝胜”,双重肯定,兴味盎然。
苏轼甚爱此诗,将其灵活化为词中,“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但能与韩愈相媲美的春早萌发,唯有乐天的西湖早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野花让人眼花缭乱,春草才刚刚没过马蹄。一繁一疏,一显一隐,漫不经心的一瞥,却引来心灵深处的微微颤抖。
我想,这就是春意已醒,春心已动。

4.春心初动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宋·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韩愈与乐天的春心初动,乃对自然春光的生命热爱,易安则勾起了相思离愁。
春回大地,雨暖风和,天晴雪融。柳叶张开媚眼,梅花舒展红腮。天地万物,春心已动。
良辰美景,又有谁能够浅醉低吟,清欢与共?泪水打湿残妆融化脂粉,额头花钿也不堪其重。
刚刚换上金线缝的春装夹衫,斜倚山枕,百无聊赖,头上凤钗不知不觉间已被山枕磨损。
长夜漫漫,浓愁难遣,幽梦无寻。夜深人静,只能独自剪着灯花,盼望着夫君早日归来。
早春时节易安未觉乍暖还寒,只言风里,雨里,都已弥漫着春光乍泄的融融暖意,冰雪消融。
此时赵明诚宦游在外,“柳眼梅腮”,足以春心荡漾,无比怀念以往的琴瑟和鸣,花前月下。
昔日早春新婚,俏皮的易安,“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可如今分隔两地,赵明诚无法回应她的撒娇,理解她的情趣,同享她的爱意,只剩形单形只。
再美的初春光景,只要染上了相思,就变得无比难捱,让人忍不住在心头种满颗颗相思红豆。
春意浅浅不仅能缭乱春心,还能惊动春魂。明末清初才女徐灿,就被早春景色撩动故国之思。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她的魂魄早已乱如飘絮,飞向故国茫茫知何处。

你看,古人的早春极美,美在善于从寻常处细致观察品味,捕捉到最易被忽略的美好瞬间。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人生的诗意与美好,何尝不是一朝一夕、一分一毫用心感受得来。
本与东风旧相识,一回相见一回新。一起拥抱美好初春吧。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