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佗为例,说一下史书上的神医为什么不像是真的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7 02:20:21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时神医华佗,史书上留有传记,似乎应该他的事迹很清晰了。但事实上,有关华佗的记载仍是很模糊。史学大家陈寅恪甚至提出,“华佗不是中国人,可能是印度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华佗剧照

一、当世名医

华佗 ,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按裴松之注,华佗原名应该是华旉。因为旉通敷,有涂搽的意思。根据古人名字相关之议,“旉”与“化”相通,故这样说。

华佗在史书上是有专门传记的,分别是《后汉书·方术传·华佗传》《三国志·方技传·华佗传》。这两个传内容差不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华佗年轻时在徐州求学,而且兼通数经。后来沛相陈珪举其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做官,他一概不就。随后他在民间游方行医,足迹遍及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后汉书》《三国志》华佗有传

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世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还善养性之术,史书称“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然后史书上就是一长串的华佗看诊病例,这其中有两个病例比较有名。

一个是陈登。陈登时为广陵太守,他得病心中烦懑,面色发赤,不思饮食。华佗诊脉后说:“府君你胃中有虫好几升,几乎溃烂成疮,这是因为吃了腥物所致。”华佗即开了两服药让陈登饮下。过了片刻,陈登吐虫三升,这些虫子红头,躯体还会动,有的虫身上还沾着生鱼肉。陈登立刻就感觉爽朗了,华佗却说:“府君这病,三年后还会发作,到时如果遇上良医善加调治方可痊愈。”三年后,陈登病复发,但这时华佗不在,陈登果然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我们以现代医学知识来说,常吃生鱼片,易感染寄生虫病,尤其是肝吸虫和异尖线虫。从陈登的病情及华佗的诊疗看,他很可能得的就是这种寄生虫病。

华佗曾为陈登治寄生虫病

还有一个是曹操。曹操有头风病,发起病来心中烦乱,头晕目眩。他听闻华佗的大名,就将他召入宫中。华佗到后,以针扎膈俞穴,曹操晕眩感立马减轻。他还想把华佗留在宫中,作自己的专职大夫。华佗却说,此病非短期可愈,而自己思乡心切,需要回乡探视。不想华佗回家后,却屡召不至,曹操一怒,就把华佗打入大牢。荀彧为华佗说情,但曹操说,天下如华佗之辈,难道没有吗?于是将华佗在狱中拷打致死。华佗临亡,将毕生所学交一狱吏,而狱吏怕事不接,华佗遂将此书一火焚之,其一生绝学就此失传。后来,曹操爱子曹冲病重,他后悔道:“此病只华佗可医。我后悔杀了他,结果令我儿亡也。”

这件事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知名度更高一点。

二、何以见诛

有关曹操为何要杀华佗,本来是他生性多疑、恨华佗不为其专职服务所致,但网络自媒体兴起后,有人抓住史书中的片言只语,说是华佗挟术自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有两句话,一句是陈寿的叙述:“(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另一句是曹操杀华佗后头风复发时说的:“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后汉书》中也有大致类似的记载。

前一句的意思是,华佗本来想做个士人,但后来竟以医为业,所以时常后悔。后一句意思是,华佗本来能根治我的头风病,但他故意不给我治好,就是想以此要挟我,想谋取个人私利。

我们来一一分析。

华佗被曹操所杀

古人讲究学而仕则优,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而且这种情绪达到一种病态的程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只有入朝为官是高尚的,生意人再有钱也只是个土财主而已。在这种心态下,文人陈寿就想当然地说华佗“意常自悔”。事实上在《三国志·华佗传》开头,陈寿就写明了“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佗)皆不就”。国相(相当于郡守)举荐、太尉府征召都不应的人,怎么会是个看重功名之徒呢?从华佗临亡拿出自己一生心血交付狱吏时说“此可以活人”,也可知他仅是位心系患者性命之人。

后一句就更不值一谈。我们知道,头风病即使在如今,治疗起来也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易复发。曹操在两千年间就说“佗能愈此”,他是真把华佗当神仙了吧?而且曹操的这句话,无论如何看起来,都是他在杀了华佗后头病又发的一种自我开脱。曹操说“宁我负人,人毋负我”,难道全天下都得顺着他的意吗?

所以这完全就是自媒体时代故作惊人之语的“标题党”,当玩笑看可以,认真你就输了。

三、身毒后裔

严格来说,对华佗的质疑,不仅起于自媒体,国学大师陈寅恪更提出过华佗本是印度人的惊人之语。

陈先生是清华四哲人(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之一,更是近代史学四家(陈寅恪、吕思勉、陈垣、钱穆)之一,他这样说的论据是什么呢?

陈先生提出几点论证。

清华大学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像

一是“佗”用作人名,在中国极其罕见,相反古梵语中有大量此音,比如“吠陀”“阿伽陀”等。二是史书有有关华佗治病的事迹与古印度(当时叫身毒shēn dú)一些神话故事很相近,比如治疗陈登寄生虫病的案例,印度神话里就有。三是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主要成份为曼陀罗花,而曼陀罗原产印度,一般认为在明时才传入中国。

陈先生学贯今古,综通中外,是一代史学巨擘,我当然不敢怀疑。在此仅提出几点思路。

关于人名用字,其实古人取生僻字的多了去。别的不说,三国中李傕、段煨、马谡、岑咥、王垕这些人,取此名的有几个?而且就我所知,叫“佗”的名人,还有一个南越武王赵佗。

关于病例相近,人食五谷杂粮,所患病按中医所说,寒症、热症而已,治疗起来也无非就是各种天然草石,总不能有了阿斯克勒庇俄斯草药治病的传说,中医就不能用草药了吧?

关于麻沸散成分,这个最具说服力。我不是学医的,麻沸散的主要成分不知道是不是曼陀罗,但一些唐代传奇中有关麻醉的故事,据说其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罗。所以也有人认为,至迟在唐初,曼陀罗就随着佛教东渐传入了中原。另外,《史记》中有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来自蜀地的邛竹杖、蜀布的记载。而询问商人得知,他们购自身毒。也就是说,至迟在西汉,从川蜀地区就有一条经今云南西部、缅甸到达印度的通道。在《华阳国志》里,也有类似记载,当代史学家又把这条道叫“南方丝绸之路”(参见)。曼陀罗有没有可能从此道早已传入中土?

曼陀罗花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个人看法。有什么见解,我们也可以留言交流。

四、何以神异

其实也不怪后人怀疑,史书中关于华佗的相关病例记载,有的看起来确实有些神异。这又该如何看待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好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人伦而轻技艺,认为科技发明是“奇技淫巧”,而医者在古代是没地位的,所以华佗的传记才被放入《方术传》《方技传》,陈寿才会说华佗“时常后悔”。但医学又实在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所以史家记述不免有些猜测、臆想的成分在内。

或者我们可以再做一个类比。

古时的战争,将帅会依靠各种战阵,将步、骑、弓兵进行有效配合,以最大降低己方消耗而给予对手重创。但民间说书艺人不懂这个啊,于是战阵就成了神乎其技的各种风雷水火阵,而双方对战成了主帅间的武力单挑,原本是战争主力的士兵则成了摇旗呐喊的啦啦队。

演义、影视里的战争和事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你不能说看了《三国演义》里一吕二赵三典韦超越科学认知的武力,就觉得这几个不存在而只是神话传说吧?

华佗亦然。

五、学术流传

前面说了,华佗临亡,将毕生所学举火焚之。那他的医术不是失传了吗?

其实史书上华佗还有两名弟子,分别是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华佗所创五禽戏传于吴普,吴普习练,活到九十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樊阿则学了华佗的针灸术和漆叶青黏散方。樊阿后来活了一百多岁,这在当时都是超级长寿了。

其实说起来华佗还算幸运的,被后世并称“建安三神医”的张仲景、华佗、董奉,华佗是唯一在史书上有传的。

张仲景虽然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医学专著,但其事迹仅零星见于其他人著述。据考证,最早提及张仲景的是晋太医令王叔和的《脉经》。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其《针灸甲乙经》序文中对张仲景也略有提及。晋人葛洪《抱朴子》有“仲景开胸纳赤饼”的记载,据此说明张仲景也做过较大的外科手术。唐人甘伯宗《名医传》中说,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他还做过长沙太守,故后世又称其“张长沙”。但考诸历史,当时的长沙太守未见有张机或张仲景的记载。或者是另有他名?

医圣张仲景像

留下“杏林春暖”典故的董奉,其记载则分别出自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道教典籍《真仙通鉴》及各地方志中。

这也算是历史记载的一点憾事吧。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