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同样一个方子,同样的药名,为什么有的人有效,有的人无效,有的人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而有的人没一点副作用!这不仅仅在于个体体质的差异,还在于用量的把控!总之,中医不传之秘不在于方子,而在剂量!中药剂量不同,效果也有很大的区别!而针对不同的病症,用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1.艾叶—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时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使用则引起胃肠道炎症,腹泻呕吐。
2.蝉蜕—清热透疹,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3.槟榔—槟榔可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才能有杀虫的作用。
4.半夏—止呕,化痰用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30克以上,小剂量6g可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散结,大剂量姜半夏30~60g可镇静止痛。
5.白果—生白果有小毒,用来定喘白果用量在21颗,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用量效果更好。
6.薄荷—在疏肝的逍遥丸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在苍耳子散中用至15g,可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浙贝母—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效。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时有解毒,散结之功能,还可以用于肺痈、乳痈、瘰疠、及一切痈疡肿毒。
8.白术—常用量十几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治便秘。
9.柴胡—多用清热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举阳气,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心情郁闷,肝气郁滞,胸胁胀痛等症。10~30g时,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10.川芎—外感风寒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惯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治顽固偏头痛,川芎用量达30g之多,最多可用至45g,还能有效降低血压。
11.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祛风寒头痛及鼻炎,重用则通下走足膝治下肢寒湿。
12. 当归—小剂量3-9克应用则补血,大剂量15g以上应用则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当归的用量可用为24g,如生化汤。当归辛温,阴虚内热者则需慎用,否则会口干、烦躁、失眠、头晕,甚至流鼻血。
13.苍术,麻黄—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黄,发汗不明显,但湿邪能自化,剂量为:12g:3g。
14.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降逆的作用,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本品苦寒,能降胃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15. 茯苓—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消肿的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16.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番泻叶苷,为蒽醌衍生物。9~15g可泻下;治疗肝炎,30g炙大黄可作为常规剂量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
17. 附子—1枚(重约12克)轻量治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制附子100-300克加甘草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的作用。
18. 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尿量反而减少。
19. 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可解表祛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的作用。达到利尿的目的。
20. 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助眠,量大可以化痰。
21. 肉苁蓉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中剂量15~18 g可以润肠通便,大便秘结之证。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22. 红花—0.9~1.5 g,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23. 黄精—小剂量10~20g补五脏补虚的作用,大剂量30~40g有镇静作用。
24. 黄连、龙胆草—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25. 决明子—小剂量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26. 黄芪—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常用量为9~15g升清阳,10克以内可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20g以内利尿最明显,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若重用至120g。气虚难汗者用之可出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汗。
27. 厚朴—多用则可破气,少用则可通阳。
28. 麻黄—少用通阳,多用发汗利水,常用量2-9g,小儿多用炙麻黄,用量不宜超过3g。可配甘草,高血压者禁用!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25g,要加一定量的生石膏,(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29. 鸡内金—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积,除胀气,15~18 g可以消结石,可用于肾结石及胆石症。
30. 苦参—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31. 人参—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补气,回阳气脱时可用至15~30g;小剂量3g则可增强记忆力。
32. 连翘—一般用来清热,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
33. 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果显著。
34. 龙骨、牡蛎—6~10g有敛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平肝潜阳之效; 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用到 20g时,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35. 马兜铃—常用量3-5g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36. 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损害肾脏,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37. 麦芽—可以催乳、回乳,生麦芽通乳,用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用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需大量60-12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38. 胖大海—1~4颗,有清肺解表、清热利咽之效,用于火盛的声音嘶哑。12~15枚则有通便之功,用于头目风热疾兼大便热结者。
39. 牵牛子—少用1-3g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阅]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早在2004年就被移出了药典,而作为正品的马兜铃,适合大剂量使用吗?
👍🙏
[阅]惟独肝阳头痛,是应用川芎的禁忌!试想,肝阳上亢(甚至化风)时,大量逆乱的气血涌向头脑,你还用川芎上行头部,这不是火上浇油么?!你应该急则治其标,先用重剂平肝潜阳药,把随着肝阳/上亢的/逆乱之气血/降下来,再缓则治其本。
[阅]苍耳子有小毒,不适合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