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个现象:早上起床上了厕所,然后早餐吃后又忍不住要上,喝口水就肠鸣如雷,吃块西瓜也直奔厕所...《丹溪心法·泄泻》有云:"泄泻之疾,四时皆有",但对中老年人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吃坏肚子"。关于这些问题,今天,木子来简单讲讲几个穴位加一条脾经线。
你的肠道何以如此?
1,中焦枢纽运转失司
《黄帝内经》有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此处于人体中焦的“物流中心”,承担着将食物之精华予以转化之责,而后把糟粕排至体外况且若脾胃虚弱(特别是中老年人之脾胃功能呈现衰退之势),食物便会在肠道内堆积起来,难以正常地进行运化,终究会化作“半成品”被排出进而致使大便呈现溏稀之状。
2,水土失衡酿成困局
民间有句话叫“土遇水变为泥”。现在的人喜欢贪凉喝冷饮,而且长时间坐着不动,这样很容易让湿气困住脾胃,就好像把泥土浸泡在水里那样,土质变得疏松,自然也就没法稳固地成形了。《景岳全书》提到:“湿多成五泄”,湿气一旦过重,便会导致腹泻反复出现。
3,阳气不足日渐式微
人体阳气,恰似灶台之火候,中年之后,火力渐渐变弱,难以温暖、煦养脾胃。这类朋友,时常有腹部畏寒的表现,就好比用那微微之火煮米饭,食物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滞留在肠道之中,从而形成了寒湿积聚的恶性循环。
四个穴位,打造肠道调养组合
止泻护肠——内关穴
内关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从表面看,似乎与肠胃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实际上,却能对胃肠神经功能予以调节,从而缓解腹痛与腹泻。在腕部横纹上方2寸(大约三指宽)处,位于两条筋的夹缝里。《针灸甲乙经》记载其能“主心暴痛,心烦,惕然如人将捕之”,并且心火有滋生脾土之效,刺激内关穴,还能间接激发脾胃的阳气。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内关穴,力道以酸胀为度,顺时针揉动5分钟。腹泻发作时按压可缓解。
疏通胃经——脾经线,冲阳至内庭
冲阳穴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位于足背最凸起,且有动脉搏动之处),内庭穴,(在足背第2、3趾缝纹头端)为胃经的荥穴,其擅长清除胃火、化解积滞。从冲阳往内庭推动这条脾经线,简直就好像是用扫帚顺着胃经的走向来清理湿热垃圾一般。
操作:用大拇指,从冲阳穴推至内庭穴,单方向推50次,脚的力度适中。推按时其实如果说发现皮肤下有小疙瘩,或者一按就疼得慌,这说明胃肠有积滞,而且需要重点推揉。
培元固本——神阙穴
神阙穴乃先天之本与后天脾胃的桥梁,《医宗金鉴》称其“神阙老虚泻”。神阙穴(肚脐正中),为先天之本与后天脾胃的交汇点,此地皮肤薄,吸收较快,艾灸或按揉之,可径直温补脾肾之阳气,化解肠道之寒湿。
操作:掌心搓热后覆盖肚脐,顺时针方向轻揉3分钟,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紧缩),体质偏寒者可艾灸神阙10分钟。
生活护肠两要诀
寒凉食物浅尝辄止,西瓜冷饮等"透心凉"之物适量为宜;
注意腰腹部位要做好防潮保暖工作,而且在雨天的时候,要及时更换鞋袜,另外睡眠之时,搭上一条薄毯,以此来护住丹田。
老一辈常说"寒从脚起,湿从口入",肠道娇嫩,既需定期松土疏通,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