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门前,默念这3个字,别不当回事

墨澜清风文化说 2024-11-11 03:04:58

唐代诗人许浑写道:“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坐卧家中,有一屋遮风挡雨,总觉得事事无忧。

踏入社会,人心多变,世事无常,要想从容应对,必须言有数、行有度。

每天出门前,默念三个字“让、慎、放”,护佑自己诸事顺利!

01 让,养和顺

《围炉夜话》中说:“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

凡事斤斤计较,矛盾无休无止;处事退让三分,天高地宽心和。

让,不是软弱,而是深一层的智慧。

处事让一步,他日能得千里退路;

待人宽一分,往后必有万般好处。

待人接物,记住一个“让”字,敌可化为友,怨可转为缘。

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讲述了张家与吴家之间的纠纷。

当时两家互为邻里,各不相欠,但吴家重修房屋时,想占用张家的空地。

张家不愿相让,而吴家又坚称空地属于自家祖宅,理应收回。

两家宅邸都是祖上基业,时间久远,谁都无法自证空地属于哪家。

双方各说各理,吵得不可开交,连县官都无法决断。

张英知晓此事后,提笔回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阅罢,心中明了,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同样退让三尺。

最终,两家重归于好,更胜往昔。

《荀子》有言:“争之则失,让之则至。”

人与人相处,争来争去,即使赢了面子,也会输了情分。

如果各自退让一步,反倒能化解矛盾,实现共赢。

很多时候,不是事大过不去,而是心小装不下。

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矛盾也能变成缘分。

以“让”处世,身边都是朋友,路上都是贵人,走到哪里都能顺风顺水!

02 慎,养福报

《老子》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是一种自律,是三思而后行的稳重,是临危而不乱的清醒。

言上谨慎,规避千险;行上谨慎,周全百事。

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一次,叶存仁调任河东,为了不惊扰部下,刻意深夜赴任,乘船而行。

谁知刚到河岸,便见部下早已等候多时,手中还带着厚礼,为他送行。

叶存仁承下情意,但坚决不收礼物,哪怕当时夜深人静,四下无人。

部下反复劝说,他则婉拒道:“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担心别人知道,只害怕自己明晓,夜深能遮得了丑事,却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叶存仁深知,唯“慎”字可保长久,因而终身严于律己,为官数十年安稳顺遂。

曾国藩说过:“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在独处时依旧谨慎,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不惧鬼神。

“慎”字醒心,“慎”字保身,祸患自去,福报自来。

毕竟,凡事皆有因果,心有所慎,行有所戒,则步步坦荡,积久成福。

独处之时不松懈,忽微之处不放过,慎终如始,一生顺遂。

03 放,养心性

《庄子》中说:“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忘记是非,放下得失,精神方得舒展,心意方得自在。

风雨兼程,本就是人生常态,只有卸下一身重负,才有精力去应对未来。

很多时候,执念越深,失去越多,索性放下,反而获得更多。

唐高宗时,尚书卢承庆负责对官吏进行考核。

一次,朝廷用船只运输物资,途中遭遇风浪,损失了不少粮米。

卢承庆得知后,便在督运官的考评表上批示:“临运损粮,考中下。”

谁知,督运官看后,面色如常,从容离去

卢承庆见此,十分欣赏那人的心性,于是改注道:“宠辱不惊,考中上。”

《春暮书事》有言:“人生得丧何须计,一任浮云过眼来。”

得失难料,荣枯有命,放下,何尝不是一种清醒。

属于你的东西,一朝放下,终归也会到你手中。

不属于你的东西,千算万算,也逃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

《后汉书》中记载,钜鹿人孟敏外出售卖瓦罐,路上不小心,将瓦罐全部摔碎。

面对满地的碎瓦片,孟敏看都没看一眼,径直前行,仿佛无事发生。

名士郭林宗见状,追上前去问他,为何不回头看一看。

孟敏回答:“甑(zèng)已破矣,视之何益?”

瓦罐已经破了,看又有什么用呢?

很多时候,心头放不下的破事,就如同地上拼不合的碎瓦。

明明无法挽回,偏要牵念挂心,除了增加精神负担,再也没有半点益处。

人生时时处处,总有样样得失,学会放下,才能松开自己的心。

2 阅读:407

墨澜清风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