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复出后要将杜义德调离海军,一句话让杜嚯地站起:服从命令

洞鉴历史人物 2023-04-06 15:57: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和东南亚邻居越南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本来曾经同是红色阵营的一员,却产生了一些矛盾。

尽管对于越南方面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的原因,无论中,美,俄各国大多心知肚明,但如何解决越方对我国愈演愈烈的敌对态度,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时正值邓小平恢复工作不久,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到了他的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作出了“敲打一下这个小老弟”的决定。

一旦双方开战,带兵的将军人选就显得很重要了。除了陆军中的许世友将军以外,考虑到越方对我国海防的威胁,邓老决定派一位“定海神针”主持海防。

他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参加革命多年,并在55年国家授勋时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杜义德。1979年,此时的杜义德已经是67岁高龄了,不过为了国家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征前线。

在那之后,出于党和国家的需要,1980年的时候邓公又想将杜义德调任西北,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之职。

杜义德

对此,杜义德是有些不舍的。他在海军呆了20年,况且远去西北,他深知责任重大,担心自己拖了后腿。

但邓公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为了把一个“耿直伢子”培养成合格的将军,邓小平在杜义德身上倾注了多年的心血。

会打仗的司令员

“命令已经下了,虽然海军的工作很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要有一个会打仗的战将去当司令员。你会打仗,还是你去当这个司令员吧!”

当杜义德同邓公谈论起自己西北任职这件事的看法时,邓公说出了这句话。而杜义德听到这句话之后,也最终没有推却。

他当即站了起来:“我服从组织对我的调令。请邓主席和党中央放心,我坚决执行命令!”

致使杜义德改变想法的原因,第一便是他通过邓公的这句话意识到这是邓公对他寄予厚望。彼时可用之人真的太少了。

王近山

建国已经30余年了,由于战争的残酷,除去病逝的前辈,剩下的老将身体条件都不太好。相对来说,68岁的杜义德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个“年轻人”了。

第二点便是,会打仗这点至关重要。此时中央正部署全面国防战略方针,西北地区一直是国防重地,不是随便谁都能去的。

而在新中国近现代立国战场上,杜义德再次展现出了他优秀的作战指挥能力。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前,越南方面对我国的海上入侵早已开始了。1974杜义德任海军副政委的时候,就参与了西沙反击战的指挥。

西沙反击战不但促使我国开始集中精力,发展我国在西沙,南沙群岛的驻地建设,也为我国重新审视和越南的关系敲响了警钟。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对于我国的陆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为了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定,委派了许世友,杨得志和杜义德去往广西,云南和海南担任总指挥。

其中杜义德肩上的担子不轻,他不但要在海上严密监视对方的一举一动,同时也担任海南地区自卫反击战的三军总指挥。

但邓公对他有信心,他曾就自己的安排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场仗我们一定会胜利。因为我们有着许世友,杜义德这样的优秀干部。”

事实证明小平同志的眼光十分独到,在我军边境几个省驻军的配合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就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中越边境自那以后,也迎来了数十年的和平。

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是邓公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杜义德作为“救火队员”被派往西北,称得上当之无愧。

在去西北之前,杜义德因为生病的原因,刚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虽然身体虚弱,可是为了尽快熟悉当地的环境,他就拖着病体考察了整个河西走廊。并对重要的地区如嘉峪关,酒泉等地区作了详细考察。

几个月后,因为身体状况改善,杜义德又重新考察了西北各地。这一次的考察不但更加细致,而且他还带领了北京军区的各级领导,重点对兰州军区和北京军区衔接地点作了详尽的安排工作。

直到1982年,西北军区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杜义德才得以功成身退。

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和政委萧华

对于他的工作和贡献,邓小平同志曾不止一次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他眼里杜义德还是当年那个虽然性格耿直,但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每次都会用“坚决完成任务”来回答的“杜坚决”。

性格耿直的”愣头青“

杜义德参加革命很早,1929年4月便加入了工农红军。由于作战勇猛,所以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擅打硬仗的一名指挥员。

1932年1月,他担任红4军(原红1军)第10师30团3政治教导员。虽然官职不高,他为人处世也一丝不苟,但他直来直往的脾气难免会得罪人。这导致了他习惯于强硬的作战风格,也为他博得了一个“愣头青”的绰号。

就是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在长征期间遇上了同样脾气火爆、擅打硬仗的指挥员:著名的“疯子”王近山。

脾气相近的两人,因为在反围剿时对于过河问题产生了矛盾,差一点动起手来。

原来在撤退和转移中,杜义德负责嘉陵江的渡江桥梁搭建。因为时间紧,材料有限,所以杜义德筹措了周围的所有木材,才勉强搭建了一座浮桥。

临时搭建的浮桥本就脆弱,即使战士们过河也要快速跑过,而且很多地方还需要战士们站在水里充当桥柱。没想到轮到王近山的队伍渡河的时候,远远就看见战士们牵着两匹高头大马走来。

杜义德一眼看出,这两匹马一旦踏上浮桥势必引起塌陷,对于后方没来得及过河的部队来说,重新搭桥变数很大。所以杜义德一个箭步走到桥头,拦住了牵着战马的战士。

双方就马上浮桥的事情开始了争执,激烈的争吵很快引起了王近山的注意。他走上前和杜义德交涉,可是同样被一口回绝了。

因为杜义德的理由充分,王近山不得不退让一步,提出自己涉水过河,把名额让给马匹的想法。

通过王近山的叙述,杜义德知道了马匹是送给上级领导的礼物。但为了所有部队顺利过江的任务,他仍然没有作出任何让步。这种强硬的表态惹恼了王近山,他拉着马缰绳准备强上浮桥。

杜义德见到两个人争持不下,已经阻碍了过江队伍的顺利行进,情急之下他掏出手枪,一枪一匹打死了战马。

死去的战马一头栽进江里,被湍急的江水冲走,这下王近山彻底被激怒了,他掏出手枪扬言要枪毙杜义德。

此时的杜义德官职在王近山之下,他不但公然顶撞上级,而且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同样毫无惧色。

不久后两人的争执被人报告给了上级徐向前,在听完来龙去脉以后,徐向前严厉的批评了王近山,并对杜义德的作法表示了赞同。

来到延安后,杜义德因为年纪轻,作战勇敢,但指挥素养不足,党中央决定安排他进入抗大学习。作出这个决定的毛主席,其实也有其他的考虑:

他希望把杜义德培养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

在抗大的几年中,杜义德不但恶补了文化知识,同时也对指挥作战,包括政治学习和思想工作开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毕业后他被分到当时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抗日部队——129师参加作战。

众所周知,129师正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部队。当时邓小平担任政委,他希望杜义德在参加正面作战之前,可以先帮助部队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于是杜义德先被安排到随军学校任校长,在校长的岗位上,杜义德干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不过当时的形势瞬息万变,百团大战爆发后,我军的一线指挥人员不足,杜义德放下手中的粉笔和教鞭,摇身一变成为了129师新4旅副旅长。不久后,杜义德改任冀南第二军分区司令,并兼任军分区政委,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解放战争中的王牌搭档

1945年11月,随着抗日战争告一段落,我党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显露。毛主席敏锐的意识到,两党的交锋已然无可避免,所以队伍的整编和布防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

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地区,因此组建了多个纵队。其中的第六纵队组织上决定由王近山担任司令,巧的是作为纵队政委辅佐他的,正是当年打死战马的杜义德。

虽然这两位当年有过一场误会,不过做出这样的安排,显然也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故意为之。

作为脾气近似的两人,在工作中行事风格和对局势的看法,很容易就能达成一致。

他们这种敢打敢拼,艰苦卓绝的作风,同样很容易会传递给部下的将士中。这也是打造一支敢打能赢的队伍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两人不但对当年的事情一笑而过成为了朋友,而且很快就成为了刘邓大军中的王牌搭档。

在他们的指挥下,6纵也成为了刘伯承邓小平麾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这支部队“专打主力,屡战屡胜”的事迹,很快崭露头角,在国民党部队中也打出了名号。

难怪当时的的国民党军官中,有这样的说法:“要找刘邓,先找六纵。”

从参加红军,到万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杜义德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争洗礼,他对于战争的理解愈发深刻。随着他和王近山配合的日渐默契,6纵也成为了对付国民党王牌军的重要战斗力。

1948年末,淮海战役进入到关键时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黄维兵团”的牵制工作,落到了6纵的头上。

当时的黄维兵团共计4个军11个师超过12万人,装备着先进的美式装备,战斗力惊人。

正面作战不占优势,可是又不能放任他们去增援其他地方。所以引着对方跟在后面追赶,就成了王近山和杜义德的唯一任务。当时上级的命令是,牵着黄维兵团的鼻子向西进发,务必让其在短时间内无法东回增援。

黄维

一味的撤退无法引诱敌人,直接开战又会造成损失。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6纵成功的把“边打边走”,“走打结合”用到了极致。在打的时候,不但要打疼敌人,而且要速战速决;在走的时候,我们的部队要用两条腿,跑赢敌人的汽车轮子。

因为战术布置得当,黄维部队被我军拖住了20多天,最后才不得不无奈的放弃了追击。

在黄维军团回撤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我军为他组建的包围圈中。而尾随而至的六纵,成为了堵上包围圈的最后一块兵力。

多年后回想起来,杜义德不得不承认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是他参军多年以来“最艰苦”“最考验人”,但同时也是“最痛快”“最有成就感”的战斗。经过多日的作战,黄维部队被歼灭,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也基本确定。

1949年2月,我军迎来新一轮改制。杜义德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兼任第十军军长。从一个政工干部直接升任为军事主官,这在我军的整个序列中都是不多见的。

此时的杜义德在国内的军事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名声远播的存在了。

不过杜义德的军事历练旅程,还并没有结束,很快他又迎来了新的考验,也正是这次考验让他成为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将领。这场战征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秋天,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为了挽回颜面,争取更加主动的态势,他们在10月中旬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作战反击,也就是著名的“金化攻势”。

在这次战役中,杜义德率领志愿军战士4万人,和敌军在先进武器支援下的6万人,争夺阵地超过40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09年9月5日,杜义德中将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回顾杜义德的一生,说是在血与火中锤炼的一生毫不为过。

他不但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心中装着完成任务,保家卫国的军人楷模。杜义德的军事素养和军人操守,值得后辈们永远纪念和学习。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5 阅读: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