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北京闹市立起座18岁少年墓,火车为其改道,一半骨灰放八宝山

洞鉴历史人物 2023-04-04 14:30:2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经在他的书中这样说道:“中国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以身作坝,抗洪救灾的人民子弟兵;直面熊熊烈火,与死神搏斗的消防队员。

他们既是像你我这样的平凡百姓,但又因各自的职责不平凡。

除了这些人之外,在生活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是你我的邻家左右,他的职业甚至有可能是街边商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但在遇到危险时,他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置生死于身外,救人于水火之中。

而孟凡章,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墓坐落在北京市繁华的丰台区。

牺牲

1969年1月15日晚,一辆冒着白色蒸汽火车在北京附近的云冈铁轨上疾速行驶着。

轰隆作响的火车头里,火车司机搂了搂被煤烟煤渣熏的黑黝黝的棉大衣,喝了口热茶后,继续盯着黑夜中不断延伸出来的铁轨。

这次运输的东西跟以往不同,是军需物资,非常重要,不能出一点差错。

想着发车前领导的嘱托,司机默默的握紧了手边的转把。

要知道当时虽然已经建国十多年,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旧对我国不怀好意,潜伏在四九城的间谍数不胜数。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即使是到了2019年,潜伏在中国境内的间谍仍旧高达十一万人左右。

由此可推,在那个国家安全局还未成立,国防安全机制还不像今天这样完善的年代,对于间谍的防范,还是十分重要的。

想到这里,司机将窗户拉开许些缝隙,扑面而来的冷风驱散了他的困意。

就在这时,他的眼角余光忽然看到铁轨上多了一道黑影。

“不好”

司机浑身一震,他下意识的推动了左手的转把,下一秒,火车上的刹车盘与轮子紧紧的贴合在一起,整条火车就像是一匹奔腾的烈马忽然被人按住了头颅。

“嗤——”

待到火车完全停下后,他连忙通过车载电话通知了车站,接着拿起身旁的手枪,往车头反面走去。

走了没几步,他便看到了一道身影悄无声息的躺在铁轨旁,双腿已经被火车碾成了两段,大量的鲜血从膝盖处涌出。

过了不到十来分钟,医务组赶到了现场,这名年轻人被火速送到了医院。

“他为什么要去自杀?”

“是啊,小孟生活中是个很好的人,为什么会想不开呢....”

站在窗口处正在抽烟的火车司机听到走廊转角处传来的聊天声,他点烟的手顿了顿,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来到了这几个穿绿色军装的年轻人面前:“他不是自杀...”

看着面前几人一脸不解的神色,火车司机沉重的说道:“他是为了推开那块大石头....”

如果不是那名年轻人突然冲到铁轨中央将石头推开,一旦火车轮子驶过,等待火车的将是脱轨,强大的惯性甚至会带动一整列车厢翻滚脱离轨道,这一列车的军用物资怕是都要遭到破坏,自己说不定也要因此丧命。

“竟然是这样...”

听着火车司机的讲述,孟凡章的战友们也不禁潸然泪下,几人都沉重的叹了口气。

“如果您有时间的话,我们去那边聊一下如何,我需要知道更多的细节...”

为首的战士深吸一口气,指了指走廊另一头的座椅。

司机点了点头,一行人走到了座椅旁坐了下来。随着沟通的深入,火车司机这才知道,这位年轻的救命恩人才18岁。

根正苗红的接班人

1951年,孟凡章出生于沈丘县纸店村,沈丘虽然是湖南省周口市的一个小县城,但属于出兵大县,县里有不少退役的红军老战士。

自幼起,孟凡章便喜欢围着那些老战士们,听他们讲故事,听他们诉说战火纷争的年代,那些英雄烈士的故事。

对于故事里主人公的英勇义事,孟凡章十分崇拜,并且心向往之。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广大田地分给了百姓,原本世代作为佃农,被地主剥削的孟家也因此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田地。

对人民弟子兵和共产党十分感激的父母也时常教导孟凡章,要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对国家和党要懂得感恩。

久而久之,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那些故事的耳濡目染下,他也开始将这些人当作了自己的榜样,并且将“为人民为国家做好事”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

在日常生活中,孟凡章虽然是个小孩子,但跟其他的同龄人不同,放学休息时,除了帮家里干农活之外,他还会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帮助同村行动不便的老人。

像村里的孙大爷,张大娘都是他自发帮助的对象。

孙大爷是沈丘县纸店村的一名五保户,所谓五保户,指的是国家为那些没有子孙,没有赡养人的孤寡老人给予的一种社会保障。

五保,保的是吃穿住医,以及保葬。

虽然如此,但老人年龄大了后,生活中依旧有很多不便,过去不像今天这样,纯净水通过自来水管运输到家家户户,在乡下农村,每一户人家里都有一口酱黄色的大缸,村民们从挖出的井里挑起水,然后再储存到大缸里方便日常使用。

井的位置一般位于村中心,无论是挑水,还是打水,都是一项力气活,对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十分的吃力。

热心助人的孟凡章在意识到了孙大爷的不便之处后,每天放学后都会自发的到孙大爷家里,帮他劈柴,挑水,有的时候甚至会动员同学一起来帮助这位老人。

有了孟凡章的帮助,孙大爷的生活中不再有那么多不便,孤零零的晚年生活也因为孟凡章等几位孩子的存在变得生动丰富起来。

除了孙大爷外,邻居张大娘也经常受到孟凡章的帮助,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孟凡章算得上是张大娘的救命恩人。

张大娘虽然膝下有儿有女,算得上子孙满堂,但都不在她的身边,除了节假日之外,张大娘都是一个人过。

对这位邻居,孟家也是多有照顾,孟凡章也经常去张大娘家串门,帮她干一些家务活。

也正是因为有平日串门这个习惯,孟凡章才能救下张大娘一命。

某天晚上,孟凡章照常来到张大娘家中,他推开房门,喊了两声,但却没有收到回应,面带疑惑的孟凡章走进院内,一眼便看到了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抚着胸口一脸苍白的张大娘。

年幼的孟凡章立刻意识到不对,他连忙喊来了大人。

众人看着张大娘昏迷不醒的样子也是慌了神,当时的天色甚晚,村里离县医院有好长一段山路。山路本来就难走,夜里赶山路更是有危险。

大伙急得团团转,但谁也没勇气出这个头,担这个责任。见此情景,平日里经常驾牛车的孟凡章咬咬牙,直接回到家中将自家牛车赶了出来。

“我去!”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还未等孟父、孟母阻拦,孟凡章便已经独自一人驾着牛车,载着张大娘消失在了夜色中。

没有人知道孟凡章在茫茫夜色里载着张大娘时到底是何种心态。最终,孟凡章成功的将张大娘送到了公社医院里,并且守了她整整一夜,直到她做完手术安然脱险。

舍己为人的小军人

1968年,到了年龄的孟凡章决定实现心中的理想,参军报国。

当时雷锋的事迹传遍全国,孟凡章也将雷锋当作了自己的偶像,并且身体力行的践行着雷锋精神。

在新兵营中,他每天都会写日记,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日常。下放到连队后,孟凡章被分配到了北京卫戍区丰台区,在当地驻扎的部队中担任卫生员。

刚开始,孟凡章对于这个分配并不是很满意,他希望像故事里的英雄烈士那样,去前线奋勇杀敌,用生命热血来保护人民群众。

但渐渐的,孟凡章也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如果说医院的护士们是白衣天使的话,那么像孟凡章这样的卫生员就应该是白衣战士。为了掌握必备的医疗知识,孟凡章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闻鸡起舞”

早上他是整个连队里起的最早的,一天里他除了完成连队的日常勤务和给连队战士看病之外,剩下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学习。

夜里的值班室成了他吸收知识的地方,有的时候,为了明白书上的某个难懂的知识点,孟凡章甚至会跑到十几公里外去向某位医生请教。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中医里的针灸技术,方便迅速快捷的治疗战士,孟凡章还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他记下了人体经络图,对着镜子在自己身上扎针,提高针灸技术的熟练度。日子渐渐长了,他的身上也积累了一大片瘀痕。

对于孟凡章刻苦学习,以身试针的精神,战友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有战友看不过去,劝他多休息休息,把身体放在第一位。

但孟凡章却说:

“如果我的努力能够让战友少吃苦少流血,如果我的医术能够拯救战友的生命,那我多吃点苦,多熬点夜都没什么关系!”

就这样,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学习下,孟凡章逐渐成为了一名技术过硬的卫生员,并且还在全连的比赛中获得了“卫生员标兵”的称号,在理论考试和实操中,他也以双满分的成绩位列全连第一。

虽然获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绩,但孟凡章并未骄傲,为了进一步的保障士兵们的身体健康,孟凡章找战士们一个一个的谈话聊天,询问他们过去的身体状况,并且记下了笔记,用文字和自己的医学知识,给每个战士建立了独属于他们自身的“病历卡”。

不仅如此,孟凡章还花费心思,对战士们进行了相关的医学卫生知识培训,让他们对一些流行疾病有所了解,并且让他们清楚该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到了冬天,孟凡章更是花费个人时间,不辞辛苦的到驻地附近的民众家里,开展防煤气中毒知识的宣传讲座,告诫他们冬天生火时不要紧闭门窗,要注意通风等等。

正因为如此,虽然孟凡章在营中算是年龄较小的,但因为他做事沉稳认真,大家都叫他“老孟”。但谁也没想到的是,1969年的1月15号,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老孟。

当战士们听闻孟凡章卧轨的消息时,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但当他们知道孟凡章是为了移开火车轨道上那块大石头后,最终还是纷纷忍不住落泪。

因为这真的是孟凡章的作风,他永远都是那么的勇于奉献,乐于助人。

事实上,这列火车上搭载的是“长征一号”火箭的配件,当时距离规划好的发射时间已经不到一年。

如果不是孟凡章,那长征一号火箭的发射很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推迟。

由此可见,孟凡章的贡献是很大的。

只可惜,即使抢救及时,但因为失血过多的缘故,孟凡章还是于次日离世。临死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别管我,先救火车……火车得救了吗。”

孟凡章去世后,因为生前的贡献和义举,被部队追记一等功,封为烈士。

他的骨灰一半埋葬在于北京市丰台区云岗街心花园,当年他死去的地方。另一半则放在了八宝山烈士陵园。1985年北京市规划铁路时,刻意避开了他沉眠之地。

去世时因为年纪过小,他还是个共青团员。后来相关部门将他升为正式的共产党员。

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了寸土寸金的地方,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烈士的墓始终不曾迁移。国家和民众对于这个十八岁男孩的敬意,始终不变!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