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非凡的人物深得主席的赞赏,主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他,若是没有他的贡献,我们的建国大业恐怕要推迟十年之久!"那么,这位备受赞誉的人物究竟是谁?他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让主席给予如此高度的肯定?
说起李聚奎,他和彭老总的交情可不一般。年轻那会儿,李聚奎和很多热血青年一样,一心想着为祖国出力。那时候,国共两党之间还没闹得那么僵。李聚奎认为,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不在乎属于哪个党派。所以,他一开始加入了国民党军队,成为了一名士兵。然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李聚奎逐渐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意识到他们并非真心为国家为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值得追随的力量。
就这样,李聚奎离开了国民党部队,恰巧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彭德怀将军。紧接着,他参加了彭德怀发起的“平江起义”,并借着这次起义的机会,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自从成为党员,他始终表现得十分勇敢,总是冲在战斗的最前面。起义之后,他一直跟随彭老总四处转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出手救下了彭老总的性命。某天休息期间,彭老总看到队伍个个精疲力尽,便想着给大家打打气。他吩咐警卫员把所有人都叫到一块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叛徒突然掏出枪,直接瞄准了彭老总。危急时刻,李聚奎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将叛徒扑倒在地,为保护彭老总争取了关键时间,并成功将叛徒制服。这件事之后,他成了救下元帅的英雄,大家对他充满感激,都称他是元帅的救命恩人!
李聚奎觉得,自己救下彭老总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本就是他分内之事。真正让李聚奎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国民党军队围剿共产党时期的表现。那时候,蒋介石调动大量兵力,对我党展开全面围剿行动。1930年,李聚奎已经当上了团长。他带领的第27团碰上了国民党的第18师。张辉瓒担任这个师的师长,他是蒋介石手下的重要军官,已经升到了中将军衔。
但碰上李聚奎,他也没辙。李聚奎一声令下,把张辉瓒的部队团团围住,连师长都给活捉了。激战中,李聚奎不幸挂彩,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大腿,血水顺着裤腿哗哗地往下流,染红了脚下的土地。那时候,身边的人都劝李聚奎赶紧去治伤,可他硬是咬牙坚持,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才去治疗。等到他终于接受医治时,腿上的伤口早已结成了血痂。李聚奎却轻松地笑了笑,说:“这点伤不算什么!”就在这当口,他初次见到了毛主席。
李聚奎醒来时,看到毛主席正站在他床前。见他想要坐起来,主席赶紧示意他别动,继续躺着休息。李聚奎表示:“我的伤没什么大碍,马上就能重返前线!我绝对有把握打败对手!”“行!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安心调养!”主席叮嘱说。面对国民党军的第四次攻势,李聚奎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使命就是生擒敌方的师长!
李聚奎接到上级指示后,毫不犹豫地回应:"保证一定把事情办好!"一到战场,李聚奎马上开始侦察,发现敌人师长的位置后,他直接带着队伍杀了过去。趁着对手还没回过神来,咱们的队伍就迅速拿下了他们的老窝。李聚奎指挥得当,用最少的损失,漂亮地赢下了这场仗。朝鲜战争的艰苦人尽皆知。那时候,我们没掌握天空,敌人飞机想炸就炸,我们的战士在前线吃了不少苦头,连休息都成了奢望。为了抢时间,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在决定派兵后,主席开始物色负责后勤的人选。经过一番考虑,他看中了李聚奎,因为他之前有管理后勤的经验。一开始,美军发现我们的补给线存在短板,于是集中火力猛攻我们的后勤系统。
听到消息后,李聚奎直接找彭老总要了两万兵力,专门在路上搭建通讯站点,这样咱们的部队就能随时掌握最新情况了。尽管兵力仅有两万,但在李聚奎的带领下,这支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借助信号站,我军伤亡人数减少了八成,作战效率也大大提升。面对敌人的进攻,我军选择隐藏行踪,等对方离开后再发动反攻。多亏了提前建好的通讯站,主席对此连连称赞:“这招真妙!”
李聚奎还发明了志愿军专用的炒面,这种食物轻便好带、耐储存,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的大力表扬。1955年,根据主席的安排,军队开始有条不紊地授予军衔。作为长期追随主席的老部下,李聚奎在这个重要时刻,自然也得到了他应得的荣誉。就在授衔仪式快要开始的时候,主席突然给他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急需获取一批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要尽快解决石油供应不足的难题。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中国多年来主要依靠从海外购买石油,这种情况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太合适。
中央专门成立了石油工业部,但在挑选部长时,主席反复斟酌。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让刚从朝鲜前线返回的李聚奎来担当这一重要职务。接到这项任务时,李聚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非常清楚,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与此同时,他内心也充满顾虑,生怕工作出现纰漏,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在领导的激励下,李聚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项重任。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放弃参加军衔评定的机会,但在他心中,国家的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军衔,一心扑在石油事业上。经过反复试验和多次挫折,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1956年,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李聚奎兴奋地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一个重大突破:中国终于找到了首个大型油田,这个发现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国内石油资源匮乏的被动局面。李聚奎贡献卓著,为此在1958年,中央决定把他调回后勤部门工作。与此同时,军委也决定重新评估他的军衔等级。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李聚奎:"要是没有李聚奎同志,咱们新中国的成立至少得推迟十年!"这句话虽然不长,但充分说明了李聚奎在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李聚奎始终没有让人失望,无论在什么位置,他都勤勤恳恳地为老百姓办事,一心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