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论语》里的成语(里仁.第四)

寒珊课程 2024-06-25 14:10:39

今天开始收整《里仁》里面的成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思想、原则和理论等。

1、造次颠沛

【解释】: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出处】:《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与仁德同在,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与仁德同在。

【举例造句】: 人有迫于饥寒之患,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尝忘也。 ★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

【近义词】: 颠沛流离

2、观过知仁

【解释】: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夫子说:“人犯的错误,与他是那一类人有关。观察一个人犯过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否具有仁德了。”

【举例造句】: 观过知仁,斯亦可矣。 ★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七》

3、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夕死)

【解释】: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夫子说:“早上知道真理,即使晚上就死去,也可以。”

【举例造句】: 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怎么刬地怕风涛。 ★明·朱权《冲漠子》

【近义词】: 朝闻夕没

4、恶衣恶食

【解释】: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夫子说:“士是志于道,行于道的,既然如此,若果一个士者却耻于衣服不好食物不好,就不值得与他谈论了。”

【举例造句】: 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近义词】: 恶衣菲食、恶衣粗食

【反义词】: 锦衣玉食

5、无适无莫

【解释】: 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翻译】: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要这样,也没有一定不要这样,合理恰当就是。

【举例造句】: 心平志论,无适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

6、怀刑自爱

【解释】: 刑:法度。指心中有法度,办事有分寸,不做违法的事,能够自重自爱。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夫子说:“君子关心自己的德行修养,小人关心自己的土地田宅;君子在意法度,小人在意恩惠。”

7、礼让为国

【解释】: 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翻译】: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吗?那还会有什么问题呢?不能以礼让来治国,一卷礼书一套礼仪又能怎么样?

【举例造句】: 中国又原是“礼让为国”的,既有礼,就必能让,而愈能让,礼也就愈繁了。 ★鲁迅《准风月谈·礼》

8、一以贯之

【解释】: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夫子说:“参啊,我的思想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贯穿始终。”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别的弟子问曾参:“你们说的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只有忠和恕罢了。”

【举例造句】: 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一以贯之。 ★刘征泰《苏步青》

【近义词】: 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反义词】: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9、见贤思齐

【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夫子说:“看到贤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举例造句】: 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元·关汉卿《谢天香》

【近义词】: 力争上游、取法乎上、见德思齐

【反义词】: 见利忘义

10、劳而不怨

【解释】: 劳:劳苦,劳累。虽然很辛苦、很劳累,却没有怨言。形容孝子精心侍奉父母。也指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夫子说:“侍奉父母,必须委婉地劝说。即使看到自己的意愿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不违,辛劳不怨。”

【举例造句】: 谏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此大舜所以“只载见瞽瞍,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11、游必有方

【解释】: 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夫子说:“父母在世,(最好)不要离家远游。一定要远游的话,也必须有一定的方向和理由。”

【举例造句】: 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编》

12、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释】: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夫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日益衰老而担心。”

【举例造句】: 幸利爹妈年满八旬,孩儿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明·高则诚《琵琶记·高堂称寿》

13、讷于言,敏于行(讷言敏行)

【解释】: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夫子说:“君子要在言语上谨慎迟缓,而在行动上敏捷勤奋。”

【举例造句】: 广少与赵郡李謇齐名,为邢、魏之亚,而讷于言,敏于行。 ★《北齐书·文苑传·李广》

【近义词】: 敏行讷言

本章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