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法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

陆逊看历史 2023-06-20 14:54:02

一、英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

英国在中亚地区的探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大英帝国据有印度,沙俄控制着中亚草原,双方都极力阻止对方控制印度与中亚草原中间的地带。在整个十九世纪, 间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被派遣去搜集情报幷绘制地图。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了这个地区的地理以及动植物。

英属印度利用当地居民作为间谍和测绘员,第一个由官方正式任命的是穆罕默德·哈米德(Mohamed-i-Hameed)。他于1863年抵达塔克拉玛干,在那里进行了6个月的秘密测绘活动。在他的报告中写到了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他死在返回的途中。调查其死因的英国测绘员威廉姆·约翰逊(William Johnson)在1865年开始了他自己的探险之旅。他在和田附近发现了一个同样的废墟,同时他还在报告中写到,他相信那儿还有很多类似的废墟。这些又激发了福赛斯(Thomas Douglas Forsyth )的兴趣,他曾经于1870年被派往拜访中国新疆一位统治时间不是很久的统治者阿古柏。阿古柏刚好不在,所以福赛斯三年后又去了一次。他给皇家地理学会的报告中提到很多关于沙埋城市和出土文物,包括他断为西元十世纪的一尊佛像。出版的报告( Forsyth_1875 ) 《1873年到叶尔羌的考察报告》(Forsyth 1875, OIOC Photo 997)( OIOC Photo 997 )包括了这一地区早期的一些照片。

1889年当地的寻宝者在位于丝绸之路北道的库车南面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文书,然后把它们卖给了当地的鉴赏家古兰·喀迪尔·汗(Ghulam Qadir Khan )。其中一部分被印度的情报局官员鲍尔(Lieutenant Bower) 买走,他将51叶在桦皮书写的未知语言的文书寄给孟加拉亚细亚学会。由令人尊敬的印度- 雅利安语学者霍恩雷( AFR Hoernle)进行解读。不久就认识到这批文书的重要价值,这里面包括几部用梵文书写的佛经,他随后写道:这些文书的发现和出版“ 开启了新疆地区考古探查活动的全新的现代化运动” 。

从1893年起,在霍恩雷的鼓动下,英国驻吉尔吉特、奇特拉尔、列成和喀什的官员受命尽可能收集文书,幷交由霍恩雷来进行释读。这部分形成“霍恩雷收集品”,或“英国中亚收集品”,现在收藏在英国图书馆。1899年,霍恩雷有关这批收集品的报告的第一部分出版( Hoernle_1899 ),其中包括500余枚钱币、许多印章、陶器,100各种已知语言文字写本残片,以及两种当时未知语言于阗文和吐火罗文残片。然而这批收集品中还包括未知文字的雕版印刷品。这些是由英国驻喀什代表马继业(George Macartney)以及驻在克什米尔的领事助手斯图尔特·戈特福雷(Stuart Godfrey)寄给在加尔各答的霍恩雷的。

马继业和早期伪卷

1890年荣赫鹏(Francis Younghusband )率领一支由英国政府资助的探险队在喀什建立一个据点。荣赫鹏与当地政府谈判要求建立一个英国领事馆,最初遭到拒绝,1891年探险队离开, 留下了年轻的苏格兰与汉族混血儿——译员马继业,作为非官方的代表。他有一个来自俄罗斯的竞争对手——普尔热瓦尔斯基,他自1882年以后一直在喀什, 并获得领事的身份。马继业直到1909年才获得这一职务。

1896年,马继业结识了一个叫伊斯拉姆·阿克洪(Islam Akhun)的和田人,自称在沙漠遗址中发现一批写卷,他购买下来,幷寄到印度。霍恩雷开始释读这批未知文字的写卷,起初一看非常类似印度婆罗迷字母。霍恩雷在1897年的初步报告中只涵盖了一部分,1899年的报告中则涵盖了全部内容。在1899年报告中他曾怀疑这些文献是否为赝品,但是最后取消了这种想法, 尽管他幷不能彻底理解其中的内容。然而,他不能说服其他人。1901年4月,斯坦因在和田追踪到伊斯拉姆·阿克洪,幷亲自质问,最终阿克洪承认他和他的同伙一起炮制了所谓的“古文书”。斯坦因回到英国后把这一信息透露给已退休的霍恩雷业。

幸运的是,斯坦因又带回一些当时未知语言的写卷(于阗文),霍恩雷随后继续释读,其学术上的名誉得到挽回。这些伪造的写卷和刻本收藏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例如Or.13873和Or.13873/58 )。

马继业在喀什任职到1918年,其间还获得了其他的写卷和古物,大部分是当地人售给他的。其中的绝大部分收藏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见下文)。继任的领事,如:舍利夫(George Sherriff)、威廉森(Frederick Williamson) 、斯克莱因(Sir Clarmont Skrine)继续搜求写卷和古物。

斯坦因(1862-1943)

鲍尔文书的出版( Hoernle_1893 ),、伊斯拉姆·阿克洪的发现以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报告促使了一位匈牙利学者——斯坦因——在1900年安排了一次前往中国西域的探险。斯坦因是一位印度伊朗语学者,他从1887年就在英属印度的拉合尔工作,不久以后申请了英国国籍。在霍恩雷的推荐下,于1898年搬到了加尔各答继承了霍恩雷的职位(尽管短短一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拉合尔)。1900至1930年间他进行了四次在中国西域探险,沿着丝绸之路南道以及敦煌、吐鲁番进行发掘和测绘、拍照以及人种学调查。

斯坦因1862年出生于匈牙利,在奥地利和德国学习波斯语和梵语,然后在英国和印度学习和工作,一直为探索中亚古老的丝绸之路这个最终目标而努力。他从小阅读亚历山大东征的故事,后来阅读了玄奘和马可波罗的游记。他尤其对伊朗、印度、突厥和中国这四种文化在丝绸之路南道的交融感兴趣。

在他第一次探险(1900-1901)的11个月中,斯坦因集中在丝绸之路的南道,尤其是和田、尼雅、米兰和楼兰。他出版了一份完整的探险报告(古代和田,斯坦因,1907)( Stein_1907 )和一部记录他旅行的通俗游记(斯坦因,1903)( Stein_1903 ),以及一些论文。

斯坦因的第二次探险(1906-8)沿着丝绸之路南道首先考察上次探险的地方,幷对一些新遗址进行了发掘,然后向东前往敦煌,在考察汉代敦煌北部的防御体系之后来到敦煌东南莫高窟遗址,在这里他从藏经洞中获得了大量的文献和文物。他继续在丝绸之路北道考察,在吐鲁番做了短暂的停留但幷没与进行发掘。他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便争取时间在和田周围进行发掘,最后测量完昆仑山结束了他的旅程。在此他的马因劳累而死,他的脚趾也冻伤了。短短的几年后他就完成了通俗游记( Stein_1912 ),但是五卷本的包括地图和图片的完整考察报告( Stein_1921 )则费时多年才完成。

第三次探险持续时间更长,从1913年一直到1916年,沿着丝绸之路南道到敦煌以及以东地区,这次他发掘了丝绸之路北道吐鲁番周围的遗址,特别是阿斯塔那和柏孜克里克地区。他然后沿着北路到了喀什,但他幷没有直接回印度而是穿越了帕米尔,沿着阿富汗边界到了伊朗西部的Sistan,在这里他进行了另一次发掘。尽管他几年以后出版了他的探险科学报告(亚洲腹地考古记),而没有出版这次探险的通俗游记,但是在1933年出版了包含三次探险的游记(向达中文译本《斯坦因西域考古记》,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虽然斯坦因在他的第四次探险(1930-1)中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两千多英里的旅程,幷且重访了许多他特别喜爱的遗址, 但是由于他听说他的护照将会失效而被迫缩短了行程。他仅有的发掘品被喀什的地方当局没收,这是他最后一次到中国西北地区考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到伊朗、 伊拉克进行了四次探险,在近东对罗马的防御体系进行了空中测绘,在中亚沿着亚历山大国王的足迹旅行,在计划为期一年到阿富汗的考古旅行中在喀布尔去世。

斯坦因的收集品在伦敦(英国博物馆,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和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和印度之间分配,英属印度政府提供部分探险经费。1982年大部分英国的写卷和照片已经移交给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博物馆仍然保留着绘画、雕塑、钱币和其他的艺术品。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则收藏丝织品。

送到印度的壁画、绘画、艺术品和写卷现在主要收藏在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另外印度博物馆、加尔各答、巴基斯坦东方博物馆和拉合尔等地方也保存少量斯坦因第一次探险所得的收藏品。

斯坦因的论文包括他的探险日记、书信、游记等等大部分被收藏在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的西文手稿部。斯坦因的家信则收藏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斯坦因照片的两大藏家分别是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布达佩斯图书馆,在其他一些机构里也有少量收藏。

斯坦因在英国的其他收集品详细情况,参见大英博物馆汪海岚所著的《英国斯坦因收集品手册》 (Wang 1999),此书很快将会在网上发布。

在匈牙利的斯坦因收集品包括许多照片、个人著作、一些发掘品和他的藏书,这些都已编目( Apor_2002 and Apor_2007 )。

收集品:内容和查阅途径

英国拥有大约50000件中国西域地区收集来的的写卷、绘画和艺术品,以及数千张老照片,大部分来源于斯坦因前三次的探险。斯坦因第二次和第三次探险的部分发掘品收藏在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收藏很多斯坦因的探险照片、个人著作和部分写卷。牛津的鲍德利图书馆有斯坦因的大部分论文。英国国家图书馆有与马继业、霍恩雷、斯坦因和英国人在中亚相关的著作。其他少量收集品分散在英国其他机构。

1.英国国家图书馆1.1斯坦因收集品

英国国家图书馆斯坦因收集品有超过45000件写卷、印本、木简以及其他材料,涵盖多种语言,包括汉文、藏文、梵文、西夏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和蒙古文。有一些写卷里包含了不止一种文字,有些还无法释读。收集品里还包括一些麻布和纸质绘画, 还有一小部分纺织品残片和一些艺术品例如经帙、剪纸和画笔,以及斯坦因在印度、巴基斯坦、中国西北、伊朗、伊拉克和约旦拍摄的正片、负片和幻灯片多达10000多张,时间范围是18世纪90年代到1938年。

1.2其他中亚收集品

除了斯坦因的收集品,英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由英属印度政府收集的中亚写卷,通常指的是霍恩雷的收集品, 22件于1895至1899年委托给霍恩雷在加尔各答进行释读。1902年他的报告(1899和1901)出版后,最终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在他1899年退休后另外10件(编号142-44, 147-52, 156)转交给他研究。霍恩雷的收集品包括2000多个梵文、1200吐火罗文和大约250个于阗文辞汇以及少量的汉文、波斯文和回鹘文。

霍恩雷1918年去世,英属印度政府在小范围内继续收集写卷和艺术品,几个小而重要的收集品由在喀什的马继业的继承者,即尼古拉(Nicholas Fitzmaurice)、舍利夫(George Sherriff)、威廉森(Frederick Williamson) 、斯克莱因(Sir Clarmont Skrine) 转交给了大英博物馆。

斯克莱因的照片(OIOC Photo 920)和论文也保存在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APAC部收藏的有关中亚照片和欧洲个人论文可以在网上照片目录和网上个人人论文目录中查到,两者也可通过印度事务部精选材料目录查到。英国国家图书馆的西方稿本部和IOL稿本和档案部也有相关的论文和文件。

1.3英国国家图书馆收集品的检索途径

从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写本中选出几件藏品在约翰·里特布莱特(John Ritblat)画廊常年免费展览。这些展品定期更换以免被光线过度照射。此外,咸通九年印本金刚经可在画廊里的电脑触摸屏上,以翻页形式加以阅读,也可通过CD或网上查阅。有一些目录,绝大部分已经制成缩微胶卷。佛经以外的部分汉文写卷已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共计14册。为避免原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希望查阅的学者首先使用缩微胶卷、图录或数字化图像。如果仍然无法满足,学者可以在APAC阅览室申请查阅原卷,但是需要提前预约。有一些写卷非常容易断裂,管理人员需要提前检查原卷情况。如果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些规定,可能无法查阅的原卷。

2.大英博物馆

2.1斯坦因收集品

大英博物馆斯坦因从中国西北所获收集品包括将近400幅敦煌绘画、一些丝织品、从不同遗址所获几千件文物,包括建筑构件、陶制雕塑、丝织品、 4000多枚钱币。该馆还收藏斯坦因在伊朗、伊拉克探险所获收集品。

2.1大英博物馆收集品的查阅途径

从斯坦因在中国西北的收集品中,大英博物馆选择了一些考古文物,长期在Hotung陈列室的四个展柜里展览,因为陈列室的光线较强,展品中没有绘画、丝织品、纸制品。然而可以在研究阅览室填写目录卡片,注明需要看的斯坦因收集品,获准后方可在指定的时间内看到没有展出的收集品(或许需要一天或两天,时间依博物馆服务的情况而定)。

敦煌绘画装在斯坦因室的屏风上,无法移动,如果需要看,请事先与负责人和管理者联系。绝大部分的绘画和艺术品已经收入3卷本的图录中( Whitfield 1982-5 ).大部分绘画和一些艺术品的高清晰数字化图像可以在研究阅览室或英国博物馆的网站上看到.联系亚洲部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斯坦因收集的一些银币在汇丰银行铅币展厅 (gallery 68)作为常设展览。而没有展出的货币则收藏于钱币徽章部。读者可以在该部门研究阅览室查阅。需要提前预约,钱币目录可以依据斯坦因的三个报告后的附录找到。如果需要关于钱币的更多更新的研究,请参见汪海岚2004 .

3.维多利亚和阿拉伯博物馆

3.1斯坦因收藏品

几件收集品在公共陈列室展览,若研究其余收集品需与远东部负责人事先联系。有很多可以在该馆网站上查看图像。

4.其他斯坦因收集品

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斯坦因收集品详情。

斯坦因在英国收集品的详情参看汪海岚的专著( Wang 1999)。

5.英国所藏其他中亚收集品

英国下列图书馆藏有到中亚旅行者的档案、照片,以及有关这一地区的学术研究论著。

古代印度伊朗基金会

皇家地理学会

皇家亚洲学会

皇家亚洲事务学会

剑桥大学及其学院

剑桥大学考古和人种学博物馆

牛津大学鲍德利图书馆

二、法国中亚探险队

19世纪,法国曾派出多支探险队到亚洲各地探险,考察范围从越南一直到喜马拉雅山。这些探险队开始主要进行地质学和科学探测,在“未知”区域探查出几条新路,收集了一些植物学和地质学标本。探险家们面临许多困难,诸如疾病、寒冷的气候、当地人的敌意,甚至包括强盗。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探险队受过综合训练,把考察的视野扩及当地的时下文化与古代文明。大量的发现品作为研究对象不断地被运回巴黎,因此植物学、地质学、地形学、绘图法、人种学、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些探险家( 其中部分探险家在下面的段落中有介绍)为20世纪伯希和等在丝绸之路的发掘铺平了道路。

19世纪的探险家包括地质学家、自然科学家Victor Jacquemont (1801-32)),他是第一个在英属印度作大范围旅行的法国人。从1828年直到1932年死于孟买, Jacquemont横穿整个次大陆,包括喜马拉雅部分偏僻地区。他详细记录了途经地区的植物、动物、气候;发现了数种植物、哺乳动物的新品种。他的通信以及去世后的出版物在法国科学界有巨大的影响。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教士古伯察(Évariste Huc 1813-60) 和秦神父(Joseph Gabet 1808-53) 进入蒙古和西藏,伪装成喇嘛,于1846年到达当时被认为是外国人的禁区——西藏首府拉萨。古伯察精通汉文,佛学造诣颇深。他旅行期间作了很少的记录, 但随后撰写数卷旅行记,在法国内外深受欢迎。

十九世纪末,邦瓦洛(Gabriel Bonvalot 1853-1933) 和赞助人奥尔良(Henri d'Orléans) 王子所作从河内穿越新疆、西藏的艰难旅行(1889-91),进行了地形学和动物学的观察。吕推(Jules Dutreuil de Rhins 1846-1894) 绘制了越南的地图,幷与李默德(Fernand Grenard 1866-?)于1889至1894年穿越新疆、蒙古、西藏,常常独辟蹊径,故而艰苦卓绝。1894年吕推在西藏被谋杀, 但是李默德带回惊人的地质学、考古学收集品,以及照片、地图、大气压力等资料,绝大部分收入在随后出版的著作中。

20世纪之初,法国与英国、俄罗斯、德国、美国竞相在亚洲施加影响。1900年,义和团抗击西方和传教士势力的运动,外国军队联合入侵中国, 新闻记者和冒险家涌向北京。其中即有年轻的法国斗士伯希和,仅四年后又以学者的身份返回。

伯希和探险队

1901年法国远东学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ème Orient, EFEO)在河内创立,以研究当地的考古学和语言学遗产。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也是成员之一,1905年被任命为到库车和敦煌探险队的队长。

伯希和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幷懂几种当地的语言,他负责探险队的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方面的工作。与他一起的有军医路易·瓦扬(Louis Vaillant),他负责地形学、天文学和自然史方面的工作。还有专业摄影师夏尔·努埃特(Charles Nouette),负责照片、图片资料和档案工作。1906年6月15日他们乘火车离开巴黎,10天后到达塔什干。从此转乘当地火车到达安集延, 在这里为他们的探险作最后的准备。8月11日,他们带着两名哥萨克和30匹马启程。他们在马背上的旅行长达两年以上。

1906年8月底,他们到达第一个目的地喀什,斯坦因6月份曾到过这里。在喀什发掘了6个星期,伯希和从3个洞窟和图古曼(Tegurman) 遗址中收集到一些写卷。其间他获知库车的佛教石窟数月前已经被德国、日本、俄罗斯的探险队考察过。10月18日探险队从喀什向东穿越300公里, 两个星期之后到达图木舒克,斯文赫定曾在这里做过发掘,伯希和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过去从未发现的寺院内殿。12月15日继续前往库车, 1907年1月2日到达。沿途的佛教遗址其他探险者已经探查过,伯希和的考察工作开始时主要集中在Duldur-aqur( 1907年3月16日至5月22日),然后转移到库车南部的库木吐拉附近,在寺院图书馆里发现200余件汉文,并首次发现了婆罗米文写卷。在库车东北的苏巴什(6月10日至7月24日),伯希和收集了更多的残片,包括208件用梵文(Udarnavarga)写在桦树皮上的残片, 商队通行证,用不为人知的龟兹语(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写的木简。

在库车8个月之后,经过乌鲁木齐到达敦煌,从1908年2月12日直到6月7日一直在敦煌。2月27日至5月27日在莫高窟扎营, 考察有500多个洞窟的“千佛洞”,包括4世纪以后的壁画。斯坦因是第一个西方到访者,因其主要集中在藏经洞,而没有进行大范围的考察。伯希和和努埃特开始为莫高窟制作详细系统的档案,包括照片和文字资料。3月3日,他们被允许进入藏经洞,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上万件汉文、藏文、梵文、 回鹘文写卷,以及大量的绢画、麻布画、纸画。伯希和在藏经洞里整整3个星期,每天不知疲倦地在成千卷的写卷中挑选。他以写卷中是否有新资讯或语言学价值来选择宗教、世俗以及当地的文献。他也收集了一些雕塑和绢画。

1908年6月启程返回,9月28日到达西安。在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整理他们的收集品,准备运到北京,进而运到巴黎。在马背上旅行了两年之后,他们终于可以从郑州乘坐火车到北京。瓦扬和努埃特带着装满收集品的柳条箱从此乘船直接返回巴黎。伯希和则南下上海、无锡,于12月中旬返回河内。1909年5月伯希和再度来华为巴黎国家图书馆购书,经上海、南京、天津,于8月中旬到达北京,北京的中国学术界方才知道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重要性,罗振玉先生奔走呼吁,要求将劫余的写卷运到北京。伯希和继续在从事研究,回国之前购买了3万册图书,足可成为一个区域研究的图书馆。

运到巴黎之后,这些书和写卷归属于国家图书馆,其他收集品(雕塑、壁画以及200多件绘画和幡)保存在罗浮宫,幷展出部分收集品,1945— 46年转移到集美博物馆。法国自然史博物馆收藏了包括800种植物标本、200种鸟、哺乳动物、昆虫标本,以及一些地质学标本。

伯希和在1909年返回巴黎之后,便开始为汉文写卷编制草目,1923年用中文发表,共著录了1523个汉文卷子。他也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至今仍具权威,包括摩尼教、景教在中国的研究。伯希和同事从事藏文和其他语言的研究。工作极其艰难和缓慢,直到1932年由Naba Toshida(那波利贞)完成。编辑汉文收集品的解说目录始于1952年,现在接近完成;除第1卷外均已出版。拉露(Marcel Lalou)的《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Inventaire des manuscrits tibétains') 1939年开始陆续出版。1939年伯希和带回的3万册图书也开始编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梵文、回鹘文等写卷也在编目工作之列。其他的收集品,诸如所有雕塑、绘画、照片也已经完成编目,很多业已出版。

法国收集品:内容与查阅途经

伯希和带回的3万册图书和所有的写卷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其他收集品收藏在吉美博物馆 (Musée Guimet),努埃特所摄探险队照片和伯希和笔记以及其他档案也收藏在这里。

1.法国国家图书馆(BnF)1.1法国国家图书馆收集品

写卷收集品主要来自于敦煌藏经洞,其中包含许多世俗文书:中国中古时期的经济、社会、法制史料。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出自库车绿洲的100余枚钱币(7、8世纪)。法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收集品按照语言分成几个特藏(fonds) :

伯希和藏文部分, 数量最大, 4,174 号

伯希和汉文部分, 居第2位, 3,000 卷左右(包括几幅有图画的写卷) 加上小册子、经折装书籍、佛教绘画、印本,以及大约700多件残片

伯希和梵文部分, 近4,000件残片

伯希和焉耆—龟兹语(吐火罗语), 大约2,000 件木简及纸质文献残片

伯希和粟特文部分

伯希和回鹘文

伯希和于阗文部分

伯希和西夏文部分, 有几百件之多,绝大部分是印刷品

伯希和其他收集品部分

1.2法国国家图书馆查阅途经

和全部收集品庋藏于位于巴黎市中心罗浮宫附近的巴黎国家图书馆老建筑Richelieu中。所有的写卷都已经制成缩微胶卷(幷且现在正在数字化), 因为写卷易碎而无法展开,仅有很少一部分经过修复。伯希和的3万册图书和100枚钱币也存放在这里。

2.吉美博物馆

2.1吉美博物馆收集品

吉美博物馆收藏敦煌绘画,以及从丝绸之路上各个遗址上所获得的艺术品,包括雕塑、绘画和幡画。其中一些永久地陈列在展厅中。该馆曾以日、法文出版两卷本: 《西域美术——集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收集品》 (Les arts de l'Asie centrale: La collection Pelliot du musée Guimet) (东京讲谈社,Kodansha).吉美博物馆还保存数千张努埃特照片的玻璃底片;探险队所获数千枚钱币;伯希和详细记录每一件收集品的笔记。

2.2吉美博物馆查阅途经

除周二外,该馆每天开放时间:10.00 — 18.00。

0 阅读:14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