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海涛(潜能训练导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当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之际,我们踏上归途,不仅仅是为了踏青赏花,更是为了履行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使命——祭祖扫墓,感恩先人。清明,这个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节日,才是中国人最纯粹的感恩节。
01
缅怀过往,铭记恩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孔子家语》中令人动容的感叹,它道出了人类共有的遗憾——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珍贵与无可替代。清明,便是一个让我们停下脚步,回望来路,用心感受那些已逝亲人恩泽的时刻。在墓前的一束鲜花,一炷清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命源头的深深致敬。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寄托哀思,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寻找慰藉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追忆。而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将丧妻之痛与对逝者无尽的思念,化作字字含泪的绝唱,让人感受到超越生死的情感力量。
清明祭祖,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追溯,更是民族记忆的延续。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家族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先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感恩,感谢那些未曾谋面却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人,是他们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

02
传承文化,弘扬美德
清明祭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是对“孝”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爱戴,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教导我们要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清明祭祖,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因为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也是对祖先最好的纪念。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将这份孝心扩展到社会,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在清明期间,许多地方还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植树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传递了积极向上、乐观生活的态度。它们告诉我们,即便面对生死离别,也要勇敢地活下去,用爱和希望照亮前行的道路。
03
反思当下,展望未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是《论语》中的智慧,提醒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未来。清明,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一个自我反省、规划未来的时刻。在祖先的墓碑前,我们或许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思考如何振兴家族、振兴国家。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清明祭祖,让我们在缅怀与感恩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追忆,更要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孝”与“爱”,让生命之树常青,让文化之光不灭。清明,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生者的一次心灵洗礼,它教会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勇敢前行。

04
慎终追远,心怀感恩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它让我们在春风化雨中,学会了敬畏生命,懂得了感恩与回馈。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带着对先人的怀念,对文化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前行。
因为,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每一次感恩,都是为了更加灿烂地绽放。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编撰整理 | 释放能量 (ID: SFNL88 )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