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是“凶日”,牢记3个忌讳:1不出、2不穿、3不吃

我的新聊社会 2024-12-22 04:04:15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长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冬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地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值得注意的是,冬至日并不是每年都是12月22日,而是“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时”才是冬至,一般是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今年的冬至,公历时间是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具体时间是晚上,因此,今年的冬至属于“晚冬至”。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相传还与我国医学家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两岸,张仲景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便让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与“数九天”的关系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时,便是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今年冬至是“凶日”,牢记3个忌讳:1不出、2不穿、3不吃

今年冬至对应的干支时间是:甲辰年、丙子月、己未日。根据择吉方法“建除十二星”推算,是“危日”,古人认为,“危”字有危险之意,故古人觉得是“凶日”。

在古人看来,冬至这天是天地间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天气最为寒冷,也是最为重要和危险的时刻,民间为了趋吉避凶,就会有很多讲究和忌讳。

1不出:晚上不出门

冬至这天,是天地间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也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从这天开始,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在古代,由于人们抵御严寒和野兽侵袭的能力有限,冬至这天晚上,人们一般不会出门,以躲避严寒和野兽的侵袭。

在民间,有“冬至前后,阎王收人”的说法,意思是冬至前后天气寒冷,人的抵抗力较差,容易生病甚至去世。因此,冬至这天晚上,人们会早早回家,以免发生意外。

另外,冬至这天晚上,也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人们认为此时出门容易遇到不干净的东西,影响自己的运势和健康。

2不穿:不穿薄

冬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冬至过后,气温会进一步下降,天气也会越来越冷。因此,冬至这天,提醒大家要多穿些衣服,不要穿的太单薄,以免感冒生病。

3不吃:不吃的太少、太清淡

冬至这天,民间有吃饺子、汤圆等习俗,寓意团圆和美满。在饮食上,冬至这天也有一些忌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吃的太少、太清淡。

冬至正是进补的时候,民间有“冬至补一补,一年少病痛”的说法。因为冬至这天,天气寒冷,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来抵御严寒,可见,冬至之时,讲究的是多吃!

0 阅读:0

我的新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