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父母回家过年后,都没法像往年一样急匆匆地赶回上班,也就意味着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了,对孩子的关注点自然也就更足。
有位妈妈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己7岁半的儿子非常喜欢啃指甲,时不时地咬,把手指头都啃圆了,只剩半截指甲盖了。
去年回家也发现有这个习惯,说过几次后,因为要外出打工也就没法管,没想到今年更加严重了。
她很苦恼和困惑,为什么孩子这么大了还啃指甲?
相信,不少父母也有这样的困扰,我们一起来弄清楚,为什么?
咬指甲跟微量元素无关,而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正常行为不少父母看到孩子喜欢咬指甲,就会想,孩子是不是缺少什么微量元素?然后就萌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想法。
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微量元素与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存在必然联系。
而说两者之间有关联,纯粹是一种营销手段。所以,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纯粹就是浪费钱。
吃手指、啃指甲,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很常见,而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基本上都能自行改掉这个习惯。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说法: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
1岁以内,属于口腔敏感期,孩子喜欢将所有摸得到的东西都放进嘴里,而手指是他们最能掌控的东西;
1-2岁,啃指甲是习惯不好,没有成瘾,如果有吃的,他们更愿意吃好吃的,部分孩子还会因为啃手指而导致牙齿畸形;
3-4岁,专家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咬指甲,只是为了在心理上寻求婴儿时期的安全感,家长能够感到孩子的行为是在试探着什么;
4岁之后的孩子,孩子咬指甲是为了释放压力,如果他们内心焦虑、缺乏安全感,就会下意识地咬指甲,来"发泄"当前的不满。
所以,如果孩子4岁以后,还迷恋啃手指头或指甲,父母该做的不是带孩子去检查微量元素,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帮助孩子走出坏习惯,必要时还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不当的干预,只会让孩子更加啃指甲成"瘾"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也叫"潘多拉效应",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吸引力就越大。
拿孩子吃手这件事来说,如果父母很强硬地禁止孩子吃手,那么孩子反而会更热衷于吃手,即家长的不当干预,只会让孩子更加啃指甲成"瘾"。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简述过一个亲眼见到过的吃手成瘾的4岁孩子,她为眼前所看到的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
孩子的父母都是高学历,奶奶曾是单位的主管会计,很能干也很爱干净。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因为吃手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纠缠"了起来。
据家长讲,最初是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手很脏不能吃,因为他们认为1岁半的孩子能听懂了,结果是没用。
说不听,那就打!打不听,那就狠狠打!结果是孩子哭过后,又继续吃手。
后来,奶奶一看到孩子吃手就拿针扎一下,也没用,父母为此想过各种办法,如抹辣椒水、每天24小时戴手套、涂风油精等等。
结果,孩子依然改不掉,反而越来越严重,变得爱发脾气,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号啕大哭不止,甚至用头撞墙。
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的两只手的大拇指已经被吃得变形,两只小手布满破溃的伤口,伤痕累累,但依旧不停啃咬,还用指甲抠开血痂,好像完全不疼一样。
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现了严重障碍,不会和人交流,别人和他说话,他基本不回应,神情冷漠,回避别人的目光。
儿童心理专家海英博士认为:
孩子到四五岁后,甚至十来岁还热衷于吃手,这种情况和孩子的孤僻自卑和焦虑不安有关,是其他教育问题积淀的一个后果,吃手不过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撕嘴皮也是如此。
当孩子内心的痛苦难以承受,又无法称述和宣泄时,只好用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和缓解。
家有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多数孩子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咬指甲的行为自行消退。那些延续到青少年、成年的人,则是因为在他们年幼时,家长没有及时良好的进行引导和关注。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才好呢?
1、不制止,少关注,帮助孩子降焦虑
不制止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孩子爱啃手指,家长的制止,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其他生理问题,家长态度越是强硬,孩子的症状就越是明显。
少关注,不是让你冷漠对待孩子,而是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咬指甲这件事上,相反,你可以装作没看见,然后巧妙地转移孩子咬指甲的注意力。
如,你可以叫孩子帮你做一件事或是陪他玩一会游戏等等;
你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小时候也做过咬手指的事,这不是什么大事;
你甚至可以直接问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帮助。
尽可能地帮孩子缓解焦虑而不是一直纠结该怎么马上让孩子停下来,大人的纠结只会强化孩子的负行为。
2、反省自己和孩子相处交流的方式
从性格的角度来讲,咬指甲的孩子性格上比较敏感,内向,容易压抑,或者情绪上易焦虑、抑郁消沉。
有这种性格的孩子,家长多半是严厉型父母,说一不二,孩子没有解释的余地,甚至解释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同。
要想孩子改变吃手习惯,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和孩子交流的多不多,谈话方式是不是需要改变,相处方式是否和谐,并努力从这些方面解决问题。
家长改变了,孩子也就容易改变了。
3、给孩子关注、支持和爱
美国心理学家H·哈洛曾拿猴子做过一次"依恋"实验。
实验中,两只小猴子出生没多久,就与妈妈分离。然后,实验者给它提供了两只假猴子妈妈,一只是钢丝的,一只是绒布的。
实验后的第二年,哈洛很沮丧地跟记者说:"我错了。"
因为这只被迫跟妈妈分离的小猴子出现自残,它不仅咬手指,还把自己毛茸茸的手臂咬得让人触目惊心,有时还喜欢莫名其妙地摇晃身体。
这只小猴子之所有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过早与妈妈分离,导致安全感严重不足,心理异常焦虑,出现了行为障碍。
人跟猴子一样,天生对父母亲有种依恋心态。
从小缺乏父母疼爱和关注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容易患得患失,焦虑烦躁,又小心翼翼。
这种性格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疏导都是不利的,所以,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咬指甲这样不良的疏导自我疏导情绪的行为。
要解决孩子反复吃手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藏着的那些负责情绪,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关爱、支持。
我们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下命令告诉孩子他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有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作者简介:果妈,从事教育工作11年,家里有两个调皮娃娃。多平台优质育儿领域原创作者,专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如果你在育儿路上有什么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个赞,或转发哦。你们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