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东吴和蜀汉一样,都面临着名将凋零的问题。当然,相对于蜀汉,东吴的存在时间更久,这自然离不开诸多武将的努力。比如大家熟悉的陆抗,在西陵之战中击败西晋大军,推迟了晋灭吴的时间。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陶璜,攻破交趾,镇守南方,也是东吴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
具体来说,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陶璜的父亲陶基,曾任东吴交州刺史(交州包括现时越南北部),他本人亦历任显位。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陶璜由于父亲曾在交州任官的背景,令他与该州带有渊源,故颇为熟悉当地情况。当然,正是因为长期活动在交州地区,这促使陶璜的名气相对较低。
吴永安六年(263年),曹魏发动了消灭蜀汉的战役。与此同时,吴国的交趾太守孙谞贪暴,引起当地民众不满。郡吏吕兴起兵杀死孙谞,并派人到联系曹魏,要求接管交州。更让东吴头疼的是,交州境内的九真、日南二郡亦响应附和。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吴国一旦应对失当,后方的交趾地区将被敌人占领。
雪上加霜的是,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立即给吕兴授予官职,并拜蜀国南中都督霍弋为交州刺史,允许其自行任命官吏。霍弋表奏建宁人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人进入交州支援吕兴。虽然吕兴被杀,但是,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还是被之后的西晋占据了。
二
对此,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是十分不满的。于是,宝鼎三年(268年),孙皓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进击交趾,结果被西晋将领毛炅大败,刘俊、修则皆战死。对此,孙皓没有放弃,而是再度出兵,派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从荆州出发,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
一开始,陶璜率军与杨稷交战于分水,兵败退保合浦,损失手下两员将领。但是,陶璜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趁夜带着数百士卒袭击晋军将领董元,收获其军中宝物,用船装载而归。在此基础上,陶璜继续和董元此战。当时,陶璜以长戟兵逆战,大破董元。并且,陶璜还采用离间计,促使董元杀害了部下解系,这足以体现出陶璜的高超才能。
建衡三年(271年),陶璜率兵再次攻打交趾,吴军和晋军大战于封溪。在这场战役中,晋军因寡不敌众而大败,毛炅等人仅以身免。于是,陶璜率军围城,又切断南中地区增援的道路。眼看吴国大军已经包围自己,杨稷等人便乞求投降。陶璜不许,等到城中粮食消耗殆尽后,陶璜才同意受降。至此交趾之战结束,九真、日南两郡也归属东吴。
对此,在笔者看来,攻破交趾堪称陶璜一生的最大功绩,这打破了西晋从后方威胁东吴的计划。这场战役后,陶璜将杨稷等人送去京城,杨稷在合浦时发病去世。
三
最后,交趾之战结束后,陶璜自然是交州刺史的不二人选。自此之后,陶璜长期镇守东吴南方。因为陶璜有谋略,喜好施舍,十分得人心。
天纪三年(279年),孙皓命陶璜率领本部兵马及合浦、郁林诸郡兵,与镇南将军滕修、徐陵督陶濬一同讨伐郭马。天纪四年(280年),晋太康元年,司马炎发动了晋灭吴之战。此战,因为孙皓不得人心等原因,东吴的抵抗瞬间就土崩瓦解。于是,孙皓放弃抵抗,东吴正式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孙皓归降后,陶璜仍保有交州,暂时没有归降西晋的表示。对此,孙皓亲自写信并派遣陶璜之子陶融送信去劝陶璜归顺。陶璜流涕数日,才派人到晋朝首都洛阳表示投降。晋武帝司马炎继续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并加封宛陵侯、冠军将军。
陶璜在交州继续担任官职,经历东吴、西晋两朝,前后三十年,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等到他去世时,史称当地“举州号哭,如丧慈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