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庙号为“太宗”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等。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南北朝时期,也有三位庙号为太宗的皇帝。
一、北魏太宗拓跋嗣
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拓跋嗣也是一个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且,他的成绩在当时也是非常突出的。
拓跋嗣是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宣穆皇后刘氏。根据《魏书》等史料的记载,拓跋嗣天性孝顺,明睿宽毅。天兴六年(403年),拓跋嗣受封齐王,官任相国,加封车骑将军。因母按旧俗赐死,拓跋嗣悲痛万分,触怒道武帝拓跋珪,被迫逃匿于外。由此,拓跋嗣不仅一开始无缘皇帝宝座,甚至连性命都差一点没能保住。
不过,拓跋嗣的人生很快就迎来了转机。天赐六年(409年),其弟清河王拓跋绍杀父,拓跋嗣入城诛之。在此基础上,拓跋嗣即皇帝位,改元永兴。拓跋嗣注意选贤任能,命尚书燕凤等汉族士人入侍讲论,共同商议朝政。拓跋嗣以刘向所撰《新序》《说苑》于经典正义多有所阙,乃撰《新集》三十卷。
除了治理朝政比较出色,拓跋嗣在位期间还北征柔然、丁零,东袭北燕,南攻刘宋,取得司州及兖州、豫州部分地区,并修筑长城用以防范柔然,这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皇帝了。泰常七年(422年),拓跋嗣患病,大封诸王,册立泰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命其临朝听政,以长孙嵩等人为辅。
到了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驾崩,年仅三十二岁。拓跋嗣英年早逝后,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为太宗,安葬于云中金陵。考虑到拓跋嗣的功绩,他完全符合太宗这一庙号的授予要求。
二、刘宋太宗刘彧
刘彧(439年~472年),字休炳,小字荣期,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彧是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孙子,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母为沈容姬。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刘彧不是王朝初期的皇帝,这并不太符合太宗这一庙号的授予要求。
刘彧生母早逝,由路惠男抚养成人,初封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领军将军。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刘彧出任南豫州刺史。和唐太宗李世民类似,刘彧也是通过兵变的方式登上皇位。景和元年(465年),刘彧杀死刘子业后即位。
刘彧即位后,平定刘子勋及方镇叛乱,耗损国力,导致北魏侵占山东和淮北地区;为防范孝武帝刘骏诸子等宗室夺位,刘彧肆意屠杀皇亲宗室、功臣名将,削弱南朝宋皇室力量,导致王朝自此衰败,萧道成趁势崛起。从这一角度来看,刘彧在位没有多少正面的贡献。
泰豫元年(472年),刘彧病逝,时年三十四岁。刘彧去世后,谥号为明皇帝,庙号为太宗。一定程度上,刘彧的庙号和谥号都有反讽的意思,也即暗指他名不副实。
三、南梁太宗萧纲
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 (一说世缵),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萧纲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
南朝梁建立后,萧纲初封晋安郡王,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萧纲被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后,太清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549年7月7日),萧纲即位称帝。不过,萧纲是侯景拥立的傀儡皇帝,这注定他难以获得善终的结局。大宝元年正月初一日(公元550年2月2日)萧纲改元大宝。
大宝二年八月十七日(公元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当然,侯景没打算放萧纲一条生路。天正元年(公元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萧纲被杀后,葬于庄陵,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简文皇帝。对此,在笔者看来,和刘彧一样,萧纲的庙号也是非常勉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