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陷阱7:为何人类总是过度恐惧?恐惧带来的危害大于恐惧本身

遇见洞见玩转职场 2025-03-06 03:10:09

现在请大家检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让你记忆深刻的是倒霉的瞬间,还是欢乐的时光?估计绝大部分人浮现在脑海中都是不幸的事情,比如生病,当众出糗,重大财物损失,出车祸,摔跤等等。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朋友,年轻的时候骑单车带母亲去城里办事。在一个下坡处,自行车加速,但不知什么原因,母亲突然从后座掉了下去,整个人失去平衡,重重摔在了水泥地上,脸部出血,下颚摔破,去医院缝了好几针。几天后他的母亲就恢复了,说起来这个事故算不上特别严重。但是它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很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甚至还出现在梦境中。而他的母亲从那次以后再也不敢搭别人的单车了。

我们的大脑对不好的事情如恐惧、伤痛、悲剧的记忆强度都会高于对欢快时刻的记忆强度。欢快的经历一般很快就忘记了,而伤痛却经久难忘,所以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喜剧最多风靡一时,但悲剧却能够流传很久。

同样,在许多领域,破坏性的力量都要大于建设性的力量。

比如:保持一个人的幸福人生绝非易事,它要求个人在职业上取得成就、拥有健康的体魄以及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既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奋斗,也需诸多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然而,摧毁一个人的幸福感却轻而易举,途径五花八门。大的灾难如战争、瘟疫、天然灾害,小的困扰如毒品侵蚀、酗酒、疾病缠身、夫妻间的争执、孩子的叛逆行为等,这些都足以成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一次过度发力的快跑引发的足底筋膜炎,就足以让我们苦苦积累数年的长跑纪录戛然而止。

一栋大楼的建设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然而它的摧毁却可能只在顷刻之间。

一、为何人类总是过度恐惧?

或许正是这种破坏与建设力量之间的非对称,才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务必保持谨慎小心及理性自律,然而,它也让我们时常陷于过度恐惧的境地。

从历史进化角度来讲,恐惧是人类先祖留给我们的情绪遗产之一。在原始丛林社会,人类的先祖为了生存必须保持乐观,甚至有时需要展现出过度自信的一面。但事情也有两面,在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选择躲避。毕竟当时的环境危机四伏,人随时可能因为猛兽、毒蛇甚至人类自己的残杀而失去性命。面对这些危险的时候,谁最快做出逃跑的反应谁便获得了生机。生存是最高的法则,恐惧意识最强的人反应最快,于是他们存活了下来,这种情绪也随之代代相传。

这一进化史也留下了生理学的证明:在我们大脑深处,和耳朵顶部平齐的地方,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叫做杏仁体。研究普遍认为,大脑杏仁体是恐惧记忆建立的神经中枢,可帮助我们逃避危险。杏仁体反应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眨眼的速度还快25倍。它类似于人体的预警系统,激起我们对于危险的恐惧情绪,但也是它的过度警觉,使恐惧具有天然的放大倾向。

在某种程度上,放大的恐惧可以被视为我们基因中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幻觉”。以走进丛林为例,假设我们得知不久前有人在那里被眼镜蛇咬伤。这时,一阵风吹过,草丛中传来沙沙声响,会让我们瞬间感到脊背发凉。实际上,草丛中不过是一只无害的蜥蜴,但那一刻,由于恐惧的心理作用,而我们却“确信无疑”地认为自己看到了一条眼镜蛇,这便是恐惧所引发的幻觉。

这种恐惧的幻觉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是合理的:虽然草丛异动中出现眼镜蛇的概率只有1%,但是因为有蛇的念头,在这1%的关键时刻却能够救我们的命。

然而,在我们如今所处的高度安全的环境下,需要动用到这种恐惧幻觉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了。

二、放大的恐惧对现代人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欢迎关注我们,待粉丝过万更新剩余50%,或百度搜索百家号作者“遇见洞见”,点击专栏,提前阅读完整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