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导语:我叫夏明,今年68岁,退休金4200,老伴过世,我把老房子卖了180万。
带着所有积蓄到儿子家养老,儿媳跟我提出要求,我决定去养老院好了。
来自夏明的讲述,真挚而又无奈。
我和老伴只有儿子这一个孩子,从小捧在手心里长大,要星星不给月亮。
却不想把儿子惯的有点啃老,儿子和儿媳每月收入过万,却还惦记我们的存款。
老伴在世时,我们两个人的退休金也过万,儿媳总说我们老人花不了多少钱。
话里话外都是要资助,而我和老伴假装没听懂,只在过节时给孙子发红包。
其实,这也是变着方式资助他们,可儿子儿媳却嫌弃不够多。
儿子总跟我说,养儿防老,以后我是要跟着他一起居住养老的。
应学会“懂事”,早点把手里的存款告诉他们,或者直接交给他们就好。
儿媳也说自己在银行工作,对于理财还是有话语权,想让我把存款都交给她打理。
而我却认为,谁有都不如自己兜里有,交出去的钱是回不到自己身上。
我和老伴只有儿子一个孩子,从小宠着,成家了依然宠着。
儿子结婚,我们把半生积蓄都花完了,买房买车给儿媳彩礼。
孙子出生,儿媳要亲家母伺候带娃,我和老伴只需把钱给到位就好。
坐月子20000,奖励20000,孙子满月10000。
我们给儿媳的各种奖励,让他们觉得我们“有钱”,变着花样地各种“卖惨”啃老。
老伴常劝说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早晚都是人家的,何不趁着他们愿意要,早点给。
这一晃我们就给了十多年,孙子都读初中了,我们依然在给他们资助。
退休老人最大收入,便是每月的退休金到账,挣钱能力下降,花钱地方越来越多。
也许,在子女的心中,父母都是“老神仙”,不会生病住院花钱。
老伴突发一场疾病,在医院里待了一个月,钱花了,人也走了。
料理完老伴的后事,儿子的一番话,让我做出人生最错误的一次选择。
儿子用养儿防老劝我卖房跟他回去居住养老,而我也有此想法,便同意儿子的要求。
老房子卖了180万,加上老伴过世后的各种补偿款,差不多有小200万的积蓄。
欢喜地来到儿子家居住养老,儿媳的一番话,一个要求,让内心不安。
便有了去养老院居住的想法,与其在儿子家交出所有,不如早点找到晚年归宿。
儿子接我一起回家,儿媳早早地给我收拾出书房,一切都温暖有爱。
而我也没有含糊,直接把银行卡交给儿子儿媳,说里面有150万存款。
我留下四五十万作为养老保障,儿媳拿着卡说他们也不用,留着给孙子将来结婚。
本以为这样的安排很好,皆大欢喜,我也能安心在儿子家居住养老。
有人曾说,人到晚年,要学会主动交出自己的存款,以此在儿子家买间养老床铺。
这样做的老人,都是通透清醒的,懂人性的,知道早晚都是子女的,交出去大家心安。
儿媳跟我提出,让我把手里的积蓄也交给她在银行做短期的理财,这样可以多挣点。
而我却不是这样想的,若我自己一分存款没有,内心会没有安全感,心里也不踏实。
同事到儿子家,把所有的钱都交出去了,等到需要钱续命时,儿子说钱取不出来。
最后,还是跟别人借钱做了手术,弄得老同事现在跟儿子翻脸,要回自己的存款。
然而,钱是要回来一半,还跟儿子儿媳折腾的亲情流逝,彼此都不开心。
我不想把这笔养老钱拿出来,我觉得在我的兜里更安全,更能让我有底气和尊严。
不想成为老同事那样,虽然我现在看着健康,但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儿媳为此对我有意见,说我不支持她的工作,还说我不相信她,没有把她当家人。
面对儿媳的态度,我也在反思自己的选择,真心不是一条养老的好通道。
新年在儿子家也过得憋屈不自在,后悔当初听从儿子的安排,卖房养老。
若我自己在老家,即使卖了以前的学区大房子,置换一套小面积的住房。
一个人独居,日子也不会像现在这般不舒畅,看儿媳的脸色,听不堪话语。
人到老年,若真把自己的老窝卖了,跟随子女居住养老,看似完美,实则不爽。
当老人上交存款时,子女会给你意想不到的亲情温暖,有种被宠爱的感觉。
当子女要求老人上交所有养老钱,子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老人心里却越来越沉。
钱都上交,内心无依无靠,养儿防老,说到底,只是一句话,真正享受到的老人太少。
我已经开始为自己晚年着想,应该把自己的归宿安放在养老院,而不是儿子家。
老话说得好: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却不是老人的家。
寄人篱下的日子,过一段时间还可以,若长期这样的生活,内心的隐忍和委屈太多。
不想儿子儿媳之间吵架,那就只能委屈自己,儿媳怎么要求就要怎么做,没有自主权。
这个新年,我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儿媳的冷漠,吃饭,洗衣,生活依旧,却倍感孤独。
结语:人到晚年,不管什么情况,子女用那种方式承诺,都不要卖了老房子。
有家才有归宿,心安才能踏实过日子,漂泊如浮萍的养老,内心很不爽。
去养老院容易,回家的路却太难。所以,一定不要卖了老窝,守住老底,锻炼好身体。
老人的积蓄一旦给出去,就是把主动权交到子女手里,晚年的生活看别人的良心。
别无选择,去养老院也许是最佳归宿。
对此大家如何看?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