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剧变!日系车世纪抱团,BBA经销商集体反水,什么信号?

蓝白侃楼市 2024-12-27 05:04:33

大家好,我是蓝白。

传了多天之后,本田日产合并尘埃落定。

12月23号,本田、日产签署基本意向书,用换股方式成立新的控股公司,明年8月本田日产退市,新公司上市。

日产+本田,合起来就是“日本”啊,这味儿闻起来比丰田要正。

因为日产是三菱的大股东,持有24%股份,三菱可能也会并进来。

丰田去年卖了1120万辆,大众去年卖了920万辆。合并之后,三家公司的年销量规模会达到800万辆级别,超越现代起亚,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由此,日系车两大阵营也变得泾渭分明:一个是本田日产三菱。另一个是丰田当老大,加上合作的斯巴鲁,马自达和铃木。

想挑战丰田,这三个加起来还有点难度。

老话说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那三个和尚呢?

比如,日产前CEO,酷似憨豆先生的资深越狱选手戈恩一顿开喷:日产和本田的品牌路线产品,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压根就不可能互补,工程师之间还互相看不起呢。为了不卖给富士康,日本经济产业省才是幕后大手。

谈到中国车的攻势,戈恩回忆了2000年初日产在中国设厂的震撼:那些工人的纪律性太强了。

看到这句我笑了。

按理说,本田运动,日产舒服,理想产品应该是:让轩逸装上地球梦发动机,雅阁配上日产大沙发。

两个都很自负的人撮合相亲结婚,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轩逸丢了舒服,雅阁丢了运动,生出来的孩子爹妈优点没遗传,缺点占完了。

本田还在硬撑,日产现在是真慌了。

中国市场难度是“地狱级”的,新能源的拳头一波接一波,日产油车三缸的段子言犹在耳,纯电产品又上不了台面,插混增程还是干不过,油混市场受众又太少。

要老命的是美国市场,按理说,那边充电配套太烂,电动车卖不动,竞争烈度小得多。

结果两田的油混卖起飞了,丰田加价幅度夸张到做梦都能笑醒,日产却连个混动车都没有。

不卖混动的理由有多奇葩?

日产产品规划主管说,从e-POWER研发时,他们就觉得美国人爱开大皮卡,不适合乘用车。

坐在办公室的日本人,异想天开美国人讨厌哪些车,索性不卖了,压根就没想到混动会这么受欢迎,这不净扯犊子呢。

2024上半财年(4~9月),日产营业利润329亿日元,同比跌了90%;净利润只有192亿日元,同比暴跌94%。

生死存亡之际,合并可能不会1+1=2,不合并那就是穷途末路。

把视角转向国内,合资经销商们也开启了大逃杀。

前段时间,奥迪两个知名经销商,北京华阳奥通和郑州中升汇迪,都因为转投华为问界,被一汽奥迪予以退网处罚。

经销商是这么想的:原来的店,装修选址高端大气上档次,客群高端,摇身一变,换块牌子,用来卖“遥遥领先”刚合适。

同时呢,因为售后业务还能吃肉嘛,还保留奥迪的授权,但是迁到差一些的店址,管你奥迪批还是不批,我先改了再说。

一汽奥迪借此向其他经销商苦口婆心的发问:奥迪让大家持续相对稳定的盈利36年,新品牌能让你盈利多久?

站在4S店的角度,厂家说的也不是没道理。

去买车你会发现,BBA虽然降的猛,可套路一点没少,加装饰、车贷返点、存量的售后保养维修更是一块大蛋糕。

卖车亏钱是不假,其他地方还能捞回来。

新能源操作空间就小多了,价格透明,车贷透明,售后维保比油车更省事,更像是一锤子买卖。

可经销商们,也遇到了上面日系困局的语境:押注新品牌,能不能持续盈利35年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守着老品牌,可能活不过明年。

2024前三季度,宝马奔驰奥迪销量都超过了40万辆,车企是活下来了,但不断压库的代价是:经销商们顶不住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经销商亏损比例达到50.8%,只有1/3的经销商盈利,不到两成的经销商完成销售任务,平均单店亏损额达到178万。

中升控股是全国最大的豪车经销商,上半年利润大跌超过50%,现在已获批AITO问界门店超过48家。

永达集团也宣布,2025年一季度,华为智选车授权网点将超过30家,全面覆盖江浙沪。

蔚来副总裁说,1年时间,有40家传统豪华品牌经销商改卖蔚来。

我觉得日产的事,和BBA经销商的事,是可以放到一块说的。

中国车可以把纯电、插混、增程,全部做到极致,日系德系都不能。

这就对合资车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应该从哪个维度应对中国车竞争?

油车已经是没戏了,在电车低廉的费用面前,日本车省钱的六七个油纯纯是扯,毛坯的收音机布座椅机械手刹更落伍,电车维修之简单,也让日系经久耐用的光环褪色。

拼纯电吗?更不用想了,不管是电池、电机、车机、智驾,全被中国车碾压。

这个时候,可供日系德系防御的方向,只有两个:要么你有混动车的护城河,要么你有品牌力支撑。

插混增程做不好,丰田尚可以拿油混抵挡颓势,利用海外充电配套落后的真空,勉强支撑。

日产纯电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油车也就剩个大沙发了。

混动呢?中美这么大的两个市场,国内黄花菜都凉了才推出来e-power,美国压根就没卖。

BBA这边,虽然努力的往纯电上靠,奈何电动车的品牌溢价极差,根本无法与特斯拉小鹏小米竞争。

怎么办?至少BBA品牌力还在,靠降价走量,还能吃几年“回村先动筷有面子”的老本。

五矿证券的报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叫"电车时间机器论"。

中国市场是黄金时代,新能源渗透率飞速提升,主打插混+纯电。

欧洲市场是白银时代,类似我们2019年补贴退坡后,纯电没了补贴,渗透率就开始下降。

美国市场是青铜时代,充电设施极难普及,主打油混。

所以理论上,中美两大市场:纯电拼不过,要么做混动车,要么靠油车的品牌力。

可这两招,毕竟只是被动防御。

由此,我们看到日系与德系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日系还是单打独斗,本田日产合并抱团是一个,今天看到新闻说,丰田准备在中国设立独资的雷克萨斯工厂,也是一个例子。

欧洲车企相对更开放一些,大众和小鹏,奥迪和上汽,斯特兰蒂斯与零跑,打不过就加入。

日经的文章分析很透彻:上个世纪,通用建立了“产量越大,成本越低”的规模经济路线,这是持续了100年的游戏规则。

雷诺-日产联盟的诞生,丰田与马自达的合作,都遵循了这一规则。

通过零部件通用化、混动技术共享,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是制造业的“铁律”。

现在,持续百年的规则已经改变,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硬件到软件”的价值转移,车企40%的收入都要依赖智驾和互联网。

而网络的竞争规则,与传统制造业是不一样的。

拼硬件的时代,需要大规模的生产,降成本提高竞争力。

网络时代,需要大量的消费者参与,才能提升服务,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

参与者数量的平方成比例增加,也就是所谓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

一个看重生产规模,一个看重消费量级。

从这个角度看,本田日产的世纪抱团,再走规模化生产降本的老路,已经没有用了,还不如趁着日系信仰的用户不少,学学人家德系,打不过就加入。

我这两天在看汤之上隆的书,里面提到一个例子:

日本人擅长钻研,对最多5年就会被更换掉的PC,却要求用于其中的DRAM具备25年质保的高品质;

对那些安装在汽车上,却很可能一次都不会使用的气囊用半导体,日本厂商一心追求着零缺陷,哪怕入不敷出,濒临倒闭也在所不惜。

汤之上隆总结说:日本人没有整体最优意识,倾向于追求局部的最优化,像在鸡蛋里挑骨头一样的改善和改良。

对旧事物太轴了,太偏执了,太追求完美了,却对身边世界发生的变化一无所知。

中国人恰好相反,主打一个灵活。

油车干不过就干新能源,纯电卖的不好就改插混,插混续航短了就搞增程,但凡能想到的配置,一股脑全给你配上,用户需要什么,就千方百计提供什么。

这种极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敢于推到重来的灵活,正适合百年巨变的车市。

连巴菲特都说:汽车行业非常艰难,我知道苹果公司5年10年后是什么样,但不知道汽车公司未来会怎样。

有时候我在想啊,你看这几十年的庞然大物,说不行就不行了,咱们这些依附于行业兴衰的蝼蚁,人生际遇的起落,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