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历史上,有位非常厉害的儒将。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就表现出色,后来还成了延安炮校的创始人。他的战术和谋略都非常强,甚至毛主席都评价他说:“他的能力不输给我。”这个人到底是谁呢,竟能够获得毛主席这么高的评价?
黄埔高材生投奔井冈山郭化若出生在1904年,是福建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因为家里穷,他小时候只能在报社帮忙,干些抄写的工作来维持生活。13岁那年,郭化若终于有机会进入小学读书。在那儿,他了解了精忠报国的精神,而且“投笔从戎”的故事让他印象特别深刻,深深影响了他。他在学校成绩一直很好,排在前几名,但家里条件不好,供不起他继续读书。为了实现报国的志向,郭化若不得不辍学,选择了离家出走,去外面闯一闯。
1925年,郭化若加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选读了炮兵科。不久,他就随北伐军征讨陈炯明。因为成绩出色,蒋介石注意到了他,多次找郭化若谈话,打算让他做自己秘书。郭化若总是用“军人应当战死疆场”的理由拒绝,结果在国共关系破裂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参加了共产党。1927年,他去了莫斯科炮兵学校深造。两年后,一回国就打算去井冈山找红军。路上他假扮成商人,几次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盘查,最终在龙岩找到了朱德。
他给朱德讲了自己的背景,还递上了介绍信。朱德一听,乐了:“行,行,来了个黄埔的精英,正缺你们这样的人才呢。”不久后,他加入了第二纵队担任参谋,刚上任就遇到了漳平战役。正是这场战役让他引起了毛委员的注意。部队刚抵达漳平镇外围,郭化若和耿恺就在山头上观察地形,两人一边看一边合计着如何给敌人一个突然打击。
真打起来才发现,敌人的火力比想象中猛多了。侦查员之前说敌人只有一个连,但现在看起来完全不像,火力太强了。后来,战士们抓了个俘虏,终于明白了城里的防守情况。对方有一个团和一个营的主力,还有一个迫击炮连队,看起来我们这边人太少了,这仗可怎么打啊?在紧急关头,郭化若亲自操炮瞄准射击,毕竟炮弹不多,得确保每一发都能对敌人构成威胁。
郭化若把迫击炮拖到背后的高地上,自己动手瞄准了城里敌军的指挥所,一炮轰出去,炮弹不偏不倚就落在了门口,当场炸死了对方的团长。敌人一失去指挥就乱了套,郭化若立刻抓住机会,带领部队全力冲杀,结果把敌人打得一个不剩,还顺带捡了不少战利品,包括几百件武器装备、6门迫击炮和大量弹药。郭化若的名声在军中一下就传遍了,因为这场战斗,他直接被提为参谋长,一下子就出了名。
毛主席称:“古有孙子,今有郭子”1929年,郭化若终于见到了毛泽东。就在那一年,他给毛泽东写过信,请求毛泽东回来领导工作,毛泽东因此对他印象深刻。所以,毛泽东一回 来就立刻接见了他。之后,毛主席每当让郭化若写总结,他总能提出独到的看法。毛主席因此经常夸奖:“我们这个秀才真不简单,当个师长绝对没问题!”
古田会议结束后,大家齐心协力推选了郭化若担任新四军军部参谋处长,他也因此成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为其出谋划策。在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期间,郭化若提出的游击战十项法则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法则进一步充实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因此,他的名字在军队中就像传说一样被广泛传颂。1938年,毛泽东亲自安排郭化若去中央党校学习。学成归来后,他直接被选进军委第一局,成了毛主席的得力军事助手。
他不光收集了全国关键战区的作战情报,还亲手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呢。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段时期,郭化若积极推广古代兵法,并且撰写了长达数万字的《孙子兵法》初步研究,这一成果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提到《孙子兵法》,大家就会想起郭化若。他用白话文翻译这本书,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兵法的精髓,结果真的写成了一本书。毛主席听闻此事,赞扬说:“古代有孙子,现在有郭子。”
筹建炮兵学校那年,徐向前找到郭化若,希望他能担任延安炮校的校长,并且着手把学校建立起来。郭化若在苏联学过炮兵专业,现在正是需要他的时候。建设炮兵学校任务艰巨,他必须得把它做好。郭化若为了早日开课,自己动手编写课程和制作教具。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完成了招生、编队和课程安排,展现了他在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强大执行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在炮兵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郭化若还是千方百计提升学员们的技能。他提出了“人闲炮不闲”的理念,并且经常在恶劣天气下组织训练,就为了锻炼学员们的实战能力。直到1945年,郭化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延安炮校的建设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得炮兵学校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成为东北炮兵力量的根基。他在延安努力奋斗了差不多十年,之后便离开那里,重新加入了抗战的队伍,并在解放战争中再次表现出战士应有的战斗力。
记得毛主席在抗大教战略学时,他曾特别提到:“郭化若的水平跟我差不多,有的地方还胜过我。”1955年,郭化若荣获中将军衔,这个荣誉他当之无愧。本来有机会被提名为上将,但他自己却婉拒了。退休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撰写军史文章,为研究我国战争历史贡献了许多珍贵资料。1995年,郭化若辞世,享年仅91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