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L3级别自动驾驶私家车首次被允许合法上路。这意味着在北京的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上,驾驶员在随时准备接管的情况下,可以短暂松开方向盘,车辆自己就可以完成跟车、变道、甚至是超车等操作。与此同时,工信部、公安部接连发文约束智驾宣传,对恶意猛踩刹车,车企老板再肆意妄为的宣传,将会判刑。

汽车行业从此可以将「辅助」驾驶中的辅助二字删掉,堂堂正正的宣布「自动驾驶」,尽管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中国汽车市场为了L3的落地已经准备了近十年之久,而今天终于由华为终结了L2.9999+的文字游戏。从华为官方宣布的L3商用场景而言,仅有高速L3,不过事实上华为同时发布了代客泊车VPD 2.0功能,这是典型的L4场景。

新规因规范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获得广泛支持,被认为能倒逼技术升级并提升安全标准。但部分细则引发争议,例如禁止代客泊车、车内平躺等功能,这些功能是华为、小鹏、比亚迪等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强化安全监管与保留技术创新空间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行业难题。 这次整顿并不是“一刀切”,而是为了推动技术成熟、提升安全标准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未来,当高阶辅助驾驶技术达标后,这些功能可能会逐步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发生后,新能源车企罕见集体沉默,未出现常见的“拉踩”现象。这背后折射出行业共识:技术共性风险:几乎所有车企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均存在接管时间模糊、极端场景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此次事故暴露的AEB失效、施工改道识别困难等缺陷,是行业通病而非小米独有。监管滞后压力:当前法规对智能驾驶责任划分尚未明确,车企普遍将功能定义为L2级以规避法律风险,但消费者认知偏差导致的误用难以杜绝。L3进程受阻:华为、小米等企业原计划于2025年推进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但此次事故可能引发政策收紧,延缓技术落地。

他说:「我们的世界引擎,利用扩散生成模型技术,能够高可控的生成各种平时人类司机开车很少遇到的难例场景,比如侧前车Cut-in、红绿灯路口、宠探头、前车急刹等多种场景及组合场景,难例密度相比现实世界高1000倍,从人教AI到AI教AI,通过强化学习,实现安全价值观内化。」在技术进展上,蔚来、小鹏、理想也在建设这样的世界模型。华为的优势在于自己有自研芯片,在成本控制上相比蔚小理和其它智驾供应商更具优势。WA,是指在车端运行的World Action Model世界行为模型。当前行业的智驾,都是基于业界开源的通用大模型进行二次训练而来,在车端运行时时延大、资源要求高。

从目前进度来看,这场变革或将重构整个汽车行业生态:营销宣传必须回归价值本源、开放的技术验证必须转向规范的闭环开发、用户教育必须建立责任认知……那些混用L2+/L3概念拉高市值的资本游戏、依靠炒热词博眼球的营销竞赛、以牺牲安全换取速度的冒险主义,都将在这场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现出原形。 短暂的狂欢之后,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是时候要回归正轨了,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尊重出行本质的玩家,方能在这场理性回归的行业重构中突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