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策源地,也是全国退耕还林成果最显著的省份。延安作为陕西退耕还林第一市,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点,延安黄土变绿海,让陕西实现了绿色全覆盖。在退耕还林20周年之际,我台推出系列报道《延安 退耕还林20年》,展示延安退耕还林成效,推广延安退耕还林经验,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向我们展示青山绿水带来的生态效益。今天请收看:《沧海桑田巨变生态由此闻名》。
登高四望,陕北大地草木茁发,绿意盎然。1999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二十载退耕还林、荒坡植绿,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率由46%跃升至81.3%,分别较退耕前提高了19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20年艰辛付出,绿色铺满高原,沧海变做桑田。
初秋清晨的吴起县胜利山,云雾缭绕,青山隐隐。两年前,吴宗凯从吴起县林业局长的岗位上退休。32年的林业工作经历,参与了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后的所有生态修复工作,说得清这里每一座山头的前世今生。现在他换了角度关注生态,他拍鸟,拍黄土高原的野生动物,记录这些凡间精灵的不断归来。
吴起县原林业局局长 吴宗凯:我是吴起当地人,这个地方的鸟类分布从原来的十几种或二十、三十几种增加到现在的175种,这能说明啥问题呢?说明随着植被向好的方向发展,植被越来越茂密,野生动物和鸟类迁徙它就跟着来了。
吴起县自1998年便开始了退耕还林的先行实践,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改革千百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
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 刘广亮:植树4亿株,人均植树4000株,创造造林史上一个奇迹。林草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19.2%提高到现在的72.9%,土壤的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0.5万吨,黑鹳、豹猫、鸳鸯等一些珍稀野生动物悄然归来,在这里繁衍生息。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发布一项长期监测结果更令人振奋。证实在延安境内富县的子午岭林区,监测到迄今为止至少28只的最大华北豹野生种群,同时还监测到红腹锦鸡、黄喉貂、狍子、赤狐等多种生物活跃在延安市林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冯利民
如果这个地方有很健康的豹种群,它就可以说明整个生态金字塔是一个很完整的,下边它的食草动物、包括整个植被,都是非常丰富的,比较健康的。
华北豹、褐马鸡、原麝……这些珍惜野生动物陆续归来,选择在延安大地上繁衍栖息,这是大自然对延安20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肯定与褒奖,也是延安人民20年退耕还林交出的优秀答卷。
记者 呼延远方:我现在是在安塞区纸坊沟小流域,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站在这个流域的沟口处设置了径流泥沙监测系统,这个流域所有的水沙都会通过这里,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的流量和水中泥沙的含量。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站副站长 王兵:在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前,这个地区植被覆盖率只有31.6%,土壤侵蚀模数可以达到1.4万吨。经过20年的治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目前已经实现了翻一番,达到了63.2%,2018年这个地方的出沙模数降到了800吨。
20年退耕还林的生态实践,陕北大地由黄变绿,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截止2018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延安因面积大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率由46%跃升至81.3%。年入黄泥沙由治理前的2.6亿吨降为0.3亿吨、降幅达88%。一个个贫瘠的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城镇化率达到62.3%、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在有延安南大门之称的美丽的黄龙县,利用退耕还林完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更加向好。崾险乡马蹄掌村蜂农老李正在自家的蜂槐庄园里,采集今年最后一季的蜜蜂花粉。
黄龙县崾险乡马蹄掌村蜂农 李海成:自从退耕还林以后,生态也好了,所以说黄龙养蜂的人也多,家家基本都养。
春季山桃山杏遍野,夏季槐花飘香,秋季椴树、五倍子繁盛,生态向好带来的连锁效应,一步步富裕着与生态和谐共生的人民。延安从南到北实现了绿色覆盖,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 仝小林:通过退耕还林,我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农民的收入比退耕还林前增加了8.5倍,城乡变得更美了。我们通过退耕还林,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他们的爱绿护绿更加积极,城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编辑:延安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