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延安市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20年退耕还林,20年绿色崛起,20年城乡巨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走进吴起县南沟村,青山环绕,绿水相伴。闫志雄正在林地中查看退耕后栽种的油松。
吴起县吴起街道办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 闫志雄:这就是我们1998年栽的树,油松,二十公分高的,你看现在多高,这就算前人栽树后人歇凉。
吴起县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1998年,做出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整体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当时,吴起县舍饲养羊第一人许志洲,第一个带头圈养山羊,带动乡亲一起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
吴起县铁边城镇杨庙台村村民 许志洲:我们(当时)县委书记郝飚在我们家踩点,圈舍养羊、造林种草,从我这开始向全县大面积推广。
吴起县在退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路子,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
记者 呼延远方:我现在是在延安市宝塔区燕沟流域,1999年8月份朱镕基总理在燕沟流域视察时,他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16字方针,从此延安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退耕还林的工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十六字”方针是退耕还林的方法和措施保障,它找准了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切入点。延安结合实际提出“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基本农田建设、舍饲养畜、移民搬迁”六大退耕还林工程措施,把朱镕基总理的“十六字方针”变成了将绿色铺上延安山川大地的作业蓝图。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先退、人均口粮田达到2.5亩以上的地方先退、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和效益的地方先退,一场全民总动员的绿色革命迅速推开。
吴起县吴起街道办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 闫志雄:国家给咱们补这么多粮,这么多钱,那咱们再把树栽不好,咱们对不起人家。
从最开始的不愿意栽树,到后来大家抢着造林。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带着全家人也在山头忙碌着,37年用坏100多把锄头,穿坏300多双鞋,四代人植树20多万棵,村子周围1750亩荒山变成了林海。2015年,张莲莲又带着儿子在她的千亩林地里建起了农养结合,产供销一体的万只莲花鸡场。
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 张莲莲:我这个起步致富就是在这个果园上,现在,这么一只鸡是168块,一颗鸡蛋是3块钱,以前是靠果园,现在是靠鸡了,这就是我的金山银山。
在距离安塞区260公里之外的黄龙县界头庙镇,王长贵正和村民一起在自己承包的山头上进行林木补植。2011年他承包了界头庙镇的8个山头、4000多亩荒山,进行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九年时间,光秃秃的山头逐个变绿,让他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黄龙县三岔乡农民 王长贵:咱现在有了成就感,心里也感觉到挺高兴的,九年的功夫没有白费。
现在,老王和孩子们采取荒山造林和山地苗圃相结合的模式,大面积培育油松、侧柏、国槐等绿化苗木,同时栽植景观树苗,长成一批销售一批,有了资金再开始造林,让绿色绵延向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珍贵的生态财富。
黄龙县三岔乡农民 王长贵:咱把这个山要是变绿了,这一亩地按经济价值来说,一年的话创造经济收入最少在5000块钱以上。
老百姓是让延安荒山变绿的真正英雄。20年间,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工程建设,延安人民共造林2134.5万亩,天然林保护3933.35万亩,大地披绿,山河换装。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 仝小林:20年的退耕还林,使我们实现了由黄到绿的显著转变。但是我们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下面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我们要再严格实行封山禁牧等保护措施,下来就是要发展农民的产业,使农民增收,真正的实现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双赢。
来源:延安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编辑:延安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