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退耕还林20周年,9月5日至6日,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之所以选择在延安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是这样说的“延安是当年全国退耕还林的发源地,更是全国退耕还林的第一市,这个第一市有内容有标准,成为黄土高原的绿芯,独一无二!它肩负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是践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生态建设史上的世界奇迹!”会议期间,全国各地林业代表齐聚延安,真切感受了延安20年退耕还林的巨变,致敬延安精神,更为生态治理的“延安样本”点赞!
初秋的延安天空格外湛蓝,山间翠绿,万物明朗。9月5号上午,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现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与全国各地的200多位林业代表总结经验,分享心得,会上表彰了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议期间,代表们现场观摩了宝塔区柳林镇、冯庄乡等退耕还林示范区,切身感受延安退耕还林20年的显著成果。
宝塔区柳林镇燕沟流域的聚财山作为这次观摩的第一站,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1999年8月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来到延安,8月6日上午,调研燕沟流域水土治理情况,在这里提出了“退田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号召,鼓舞了先期探索封禁之路的延安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心!时隔20年后,全国各地林业人相聚这里,忆当年总理嘱托,看今日延安巨变,大家感触颇深。
中国绿色炭汇基金会秘书长 刘家顺:朱总理当时说再坚持10年,20年,必定大见成效,会实现陕北山川秀美,这实际上是证明人在大自然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把曾经造成的破坏能够通过人工措施,山水林田湖修复好,延安过去红色是它的传统优势,两者结合起来后,为全社会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与三北工作站站长 王治啸:退耕还林20年到处都能够彰显延安精神,实际上真的非常自豪,尽管是在延安,实际上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是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也为我们增加了信心,为我们生态建设者注入了足足的信心,我们一定能干好。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段永刚:我觉得延安这个模式值得推广,能够采取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情况下,还能增收,还能达到生态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也做出一番贡献。
穿梭于充满绿意和生机的延安山峁间,怎能不去品尝举世闻名的“延安苹果”。在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果树成林,苹果挂满枝头,虽然果袋未摘,压弯的枝头已昭示出丰收的姿态。果农们随手采摘的“有户口,论个卖、带皮吃,更香甜”的“延安苹果”让代表们发出啧啧赞叹。退耕20年,“延安苹果”已成了农民朋友的脱贫果,致富果,幸福果。现在,延安苹果产业种植面积已达380.2万亩,产值128.7亿元,正在推进的以苹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后整理,提升了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市有近百万人从事苹果生产,覆盖有劳动力贫困人口70.5%,2018年苹果产量289.2万吨,农民收入60%来自苹果产业。
江西省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郭英荣:想不到昨天还在介绍全世界20颗苹果中,就有一个苹果来自延安,今天就穿行在果园里面,特别这个退耕还林给我的触动很大,咱们这个地方缺水,海拔比较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比我们江南比不是那么好的情况下,有这么好的退耕还林的成果,我们觉得很受鼓舞,一定把我们圣地这么好的苹果,好的经验和精神带回去。
山西省造林局局长 张文东:(苹果产业)山区跟平川达到一个水平不容易,因为苹果的管理,包括升级,包括互联网加销售,包括技术管理都比较超前。
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 王声斌:我们在重庆都知道,延安退耕还林栽了很多的苹果,今天实地看了,没想到这么红,长得真好,真是丰收啊,山绿了,老百姓的(腰)包也圆了,我们看了以后很高兴很受鼓舞。
河北省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进献:延安的退耕换林和产业的发展,脱贫攻坚结合的非常的紧密,你比如说通过退耕还林我们的延安苹果,我们延安的红枣这种新品牌,这也是我们退耕还林一个重要的成果。所以我们感觉到延安的退耕还林不仅面积大,任务大,成效好,助力精准脱贫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流域治理,是延安生态修复治理的一种有效尝试,宝塔区冯庄乡薛张流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市退耕还林的示范基地和精品流域。自1999年冯庄乡响应党的号召,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薛张流域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355亩。退耕还林后,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按照“山上苹果、山下蔬菜”的思路,流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比以前增加了1万多元。在听完相关介绍后,代表们对我市在“一个战场”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陕西省安康市林业局局长 陈杨斌:我感觉到延安在退耕还林过程当中,很好的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很好的解决了政府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问题,两个相得益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河南省济源市退耕办主任 任军战:延安市是全国退耕还林的第一市,这个名不虚传,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是,把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荒山秃岭全不见,一路青山到延安”,是这次代表们来延安参会的第一感受,20年退耕还林、荒坡植绿,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率由46%跃升至81.3%,分别较退耕前提高了19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同时,大家也对今后延安的退耕之路提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湖南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调研员 颜子仪:我是坐动车过来的,沿路看着都是绿的,晚上我到枣园革命旧址散步到时候,到一个卖狗头枣的店里面看一下,我问了老板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他延安山上感觉跟过去有什么变化?他说,延安过去山上都是苞谷玉米,都是漫山遍野黄的,现在满山都是绿的。第二个问题我问他,我说你感觉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现在空气好了,雨量增加了,人很舒服。第三个问题我就问他,你个人来说,有什么收获?他说,我现在比以前过得好多了,生活条件好了,收入也提高了。这么看我觉得延安的退耕还林确确实实搞得很好,我想再过十年以后,就真正实现了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新延安。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 胡俊:我是2003年来过延安,当时刚刚启动退耕换林工程,那时候就是黄中找绿,经过20年之后,这次再来延安给我最大感受就是绿中找黄了,这是最大的变化。让生物多样性逐渐的变多,生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建议咱们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在技术上的研发,因为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植被模式,建议咱们还是以乡土树种为主,总结咱们生态建设的一些规律,把咱们植被的模式丰富起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 刘再清:我们从延安到全国都是一个整个大规模推进的时期,实现的是一种大写意,大规模推进,从现在看,这个做法对于短时期内修复生态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今后来讲,我们就提倡更多的做工笔画,对前一轮的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应该是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措施,全面提质增效,让延安的情况真正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到富起来,实行这个转变。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 寇明逸:现在延安实际上已经有了这样的思路了,就是开始把退耕还林的工程提质增效,不仅要绿起来,还要深绿,深绿就是要富起来,然后就是要改造林分质量。第二个就是它经营和管理体制,需要一个更新到创新,比如规模经营,集体管护,将来这个效果巩固下来,也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20年退耕还林的生态实践,陕北大地由黄变绿,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截止2018年,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
采河北省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进献:作为退耕还林的发源地,我们延安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和尚头,把黄土地,泥土沟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美江南,我想这就是不忘退耕还林的初心,牢记退耕还林的使命的具体表现。一个市能干100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到了52%,我想这值得我们全部退耕还林工作者点赞,我们也为延安点赞。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 周鸿升:今天我们看到延安的面貌改变可以说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土高坡大地上的实践,20年来,延安人民把兄妹开荒变成兄妹造林,全体延安人民的共同努力,让黄土高坡变成了绿洲。延安人民确确实实是发扬了延安革命精神,把上千万亩的黄土高坡的耕地变成了绿洲。让我们的“延安绿”、“圣地蓝”在全国人民心中能够永久的去发挥作用。
20年退耕之路,面对山多水缺的自然禀赋,可以说,延安山坡上栽下的每一颗树都包含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因为太不易!每一片林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这次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为延安的生态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它向全国展示了生态治理的“延安样本”,也让更多人记住了延安绿,圣地蓝,苹果甜。
而我们今后继续要做的就是,管护好“延安绿”,让浅绿变深绿,希望再过10年,20年后,延安的大地上可以写满更多美丽的颜色,延安生态的内容更加丰富厚重。
来源:延安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编辑:延安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