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非洲小国“撕毁”合同,拒赔176亿违约金!还逼中国退还43亿

江卿曻啊 2025-02-23 03:03:3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2016年,肯尼亚与中国的一个重要合作项目,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因一纸“撕毁合同”的决定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更令人震惊的是,肯尼亚政府不仅拒绝支付违约金,还要求中方退还已支付的43亿先令赔偿。

为什么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突然陷入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顺利推进的项目陷入纷争?是否还有希望恢复合作?

中肯合作的开端

中国与肯尼亚的合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两国正式建交后,经济和文化交流便日益频繁,肯尼亚作为东非的核心国家,其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在全球逐渐受到重视。

而中国,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和在国际上的日益崛起的影响力,也积极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

两国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肯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3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被正式列为扩建项目,这座机场长期承载着该国的航空运输压力,原有设施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需求。

通过这项扩建工程,肯尼亚希望将其打造成东非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不仅能缓解当地的交通压力,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此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自推动并寻求中国合作,他通过与中国安徽建工集团及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公司的合作,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个时候中国的基建能力在全球享有盛誉,特别是在非洲,中国企业承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机场等大规模建设领域。

因此双方的合作在那时看似一项稳固且具有长期回报的投资,合作初期的气氛非常和谐,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自出席了项目的启动仪式,双方代表在场签署了价值560亿肯尼亚先令的合同。

根据计划,这项扩建将使乔莫·肯雅塔机场的年客流量从原先的600万提升至2000万,机场将配备更多的航站楼,跑道将得到扩展,更多的停机位也将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还计划建造一条连接机场与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以此加快交通流动,提高旅客的出行效率。

这个宏伟的计划不仅展现了肯尼亚对未来发展的远见,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强大实力。

项目开始后,中国企业迅速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建设工地上,数以千计的工人从中肯两国汇聚而来。

工程设备在现场轰鸣,进展也逐渐进入正轨,到2016年,机场的扩建工程已经完成了70%的进度,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机场的新航站楼框架逐渐成型,设备也已经开始运送至工地。

然而这个看似顺利推进的项目,却在同年3月突然陷入了困境,肯尼亚政府突然提出了一些令中方始料未及的问题,项目的推进遭遇了重重阻力。

首先肯尼亚政府表示,机场的扩建规模过大,当前的客流量并不足以支撑一个能容纳2000万人的机场。

根据当时的预测,机场的实际需求仅为1400万左右,因此政府认为不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建。

对此中国方面给出的回应是,扩建计划是根据肯尼亚的未来发展战略和旅游业增长趋势来设计的,旨在为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强的支持。

此外肯尼亚政府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的质疑,诸如项目的资金使用是否透明,以及工程的成本是否合适等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听起来合理,但对中方来说,这些质疑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尤其是关于“项目不合规”的指责,似乎只是用来为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的借口。

那么肯尼亚政府这一突然的决策,究竟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

叫停与违约金的争议

2016年,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在顺利推进了约70%后,突然遭遇了肯尼亚政府的撤销决定。

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不仅打乱了中方的计划,更让双方的合作关系陷入了深深的危机。

肯尼亚政府表示,机场的扩建规模远超过了实际需求,原本预计为2000万人的容量显然有些“超前”。

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却忽视了项目背后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面对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前景,扩大机场容量显然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然而肯尼亚政府显然并未从长远考虑,而是更注重眼前的资金压力和政治上的短期利益。

更令中方无法接受的是,肯尼亚政府不仅宣布终止合同,还拒绝支付违约金,甚至要求中方退还已经支付的43亿先令赔偿。

这一行为让中国方面感到愤怒且失望,因为根据合同规定,肯尼亚本应支付220亿先令的违约金,而他们仅支付了43亿,远低于约定数额。

这一差距不仅对中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了影响,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

在这场违约风波中,肯尼亚政府并未给出明确的道歉或补偿方案,反而提出了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

这些要求不仅包括返还已支付的违约金,还指责中方企业在工程执行中存在“不合规”行为。

肯尼亚政府甚至捏造了所谓的“腐败”问题,声称有些中国员工存在不当行为,作为取消合同的理由。

尽管这些指控没有实质证据,但它们却成了肯尼亚政府继续推进违约行为的借口。

中国方面显然不接受这种不公正的对待,中方通过外交途径多次要求肯尼亚履行合同,但每一次的回应都显得冷漠且不明确。

中国企业的代表们奔波于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希望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一争议。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向肯尼亚方面施压,要求其支付剩余的违约金,并履行合同义务。

然而肯尼亚政府不仅拒绝履行约定的赔偿责任,还在国际媒体上通过舆论施压,渲染“肯尼亚才是受害者”的局面,试图将责任完全推到中方身上。

这一系列争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纷纷报道肯尼亚与中国的这场合作风波,并对双方的合作前景产生了疑问。

在这样的背景下,肯尼亚的违约行为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合作,还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国家开始质疑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行为,认为中国的基建项目可能隐藏着债务陷阱,试图借此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中国作为全球基建领域的重要力量,如何在这样的局面中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保持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

最终结局与合作重启

2020年世界各国都在应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肯尼亚也未能独善其身,由于医疗资源有限,肯尼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抗击疫情所需的设备和物资上。

在这个艰难时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支持者之一,及时向肯尼亚提供了大量的医疗援助。

其中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紧缺物资,同时派遣了医疗专家团队前往肯尼亚,帮助当地医疗人员提高防疫能力。

中国的无私援助不仅帮助肯尼亚渡过了这场危机,也为两国关系的修复提供了契机。

肯尼亚政府和人民逐渐认识到,在危机面前,中国不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更是能够提供实实在在帮助的朋友。

这种医疗援助为恢复两国间的信任打下了基础,也让肯尼亚重新审视了与中国合作的长远意义。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肯尼亚的经济尤其脆弱,由于许多产业停滞不前,国家财力和资源面临严重短缺,肯尼亚急需恢复发展动力。

此时肯尼亚政府意识到,过去与中国的合作曾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机场扩建和蒙内铁路等项目都为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因此肯尼亚开始重新考虑恢复与中国的合作,2021年,肯尼亚政府主动联系中国,表达了希望恢复合作的意愿。

面对这一请求,中国政府展现出了大国风范,并且对重新启动合作持积极态度。

尽管过去的违约事件给两国合作关系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中国始终认为,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恢复合作将为两国带来更广泛的利益。

通过一系列的外交磋商,双方最终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这一新协议对比之前的协议进行了调整,双方在合同条款中加强了对彼此责任的明确划分,并且设立了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

这些条款的变化不仅确保了中国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也让肯尼亚方面能够在稳定的框架下继续推进项目。

新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双方决定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能源、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上。

在中国的支持下,肯尼亚逐步恢复了其经济建设的步伐,机场扩建项目重新启动后,工程进展顺利,原本计划中的新航站楼很快竣工。

随着机场设施的完备,肯尼亚不仅能够处理更多的国内外航班,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肯尼亚与中国的合作也扩展到了能源和农业领域,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帮助肯尼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的建设上。

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肯尼亚逐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型。

同时在农业领域,肯尼亚借助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通过这些项目,肯尼亚不仅从中国获得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技术转移和管理经验,这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结语

中肯两国合作的道路上出现了波折,经过充分的沟通与调整,最终双方仍能找到合作的平衡点。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展示了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章

环球网2020-05-27《肯尼亚要求中国公司停止运营该国铁路?官方回应:并未给出此建议》

新华网2013年12月4日《肯尼亚总统出席中国企业承建的新航站楼开工仪式》

新华社新媒体2024-10-08《瞭望|肯尼亚:从中非合作中获得“蛙跳”能力》

中国新闻网2024年8月26日《肯尼亚政府顾问驳斥“债务陷阱论”:建议他们“多做功课”丨世界观》

《肯尼亚基苏木机场扩建工程揭幕》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9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