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去世,儿子熊艰即位。熊艰即位没几年就发现弟弟熊恽有不臣之心,就决定先下手为强,打算杀死熊恽。岂料熊恽早有准备,提前收到消息,逃去了随国。
逃到随国的熊恽知道再不奋起一搏,就永远别想有好日子过。于是熊恽就凭借着随国的力量成功袭杀兄长熊艰,夺取了楚国王位,史称楚成王。
楚成王夺位后立即拉拢贵族,示好诸侯,以稳固君位。之后更是一心发扬父、祖的事业,奋力兼并邻近小国。
十六年后,楚国的扩张引起了中原霸主齐桓公的警惕。于是,齐桓公召集诸侯南下以教训蔡国之名进犯楚国边疆。
楚成王对于诸侯的进犯虽然不惧,但也不想与他们发生冲突。恰巧诸侯在见到楚军的雄壮之后也不愿和楚军死磕。于是楚国就在召陵和诸侯盟约互不侵犯后各自撤军。
没过几年,齐桓公死了,中原诸国顿时群龙无首。楚成王便趁机迫使邻近楚国的中原诸国顺服于楚国。
这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就不乐意了,他发起诸侯盟会,要求楚成王下令那些顺服于楚国的中原诸国转而顺服于宋国。楚成王大怒,但是他害怕宋襄公埋伏甲士在旁,就同意宋襄公的要求。不过却另约时间地点,并且双方都不带甲士,再进行盟约。宋襄公同意了。
到了约定好盟约的日子,宋襄公仅仅带着服侍的人就去了约定好的地方。楚成王则言而无信,带着甲士去参加盟会。
盟会上楚成王一反上次盟会的鹌鹑样,命令甲士将宋襄公抓起来,并且发兵进攻宋国。不过,宋国在公子目夷的防守下并没有吃亏,再加上诸侯为宋襄公说情,楚成王就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此后,宋襄公仍然固执的进攻已经顺服于楚国的郑国,维护齐桓公时期的诸侯盟约。楚国对此的反应就是再次进攻宋国。于是,楚、宋两军就在泓水边打了一仗,最终宋国落败,宋襄公重伤。
不过事与愿违的是还真有国家敢对楚国说不,不仅如此,它还要挑战楚国的霸权,它就是晋国。
晋国自从晋文公即位以来,内部政权安稳,外部取得勤王大义,国力蒸蒸日上。宋国由于宋襄公曾有恩晋文公,在看到晋国强大以后就不在顺服楚国,楚国因此进攻宋国。宋国就向晋国求助,而晋国也决定救援宋国。
此后,晋文公纵横捭阖,先是解决倾向于楚国的曹、卫两国,然后拉拢秦国和齐国一起向楚国施压,要楚国退军。
楚成王见此马上就退回楚境,并且命令包围宋国的楚国令尹子玉退军。不过子玉却不想退,他向楚成王请战,楚成王没有办法,只能分出一些军队支援子玉。最终楚军和晋军在城濮决战,楚军败绩,晋文公至此称霸诸侯。
晋文公称霸诸侯,楚成王再没有挑战晋国霸权的心思,他的年纪已经不小,到了为继承人的事做打算的时候。这时,楚国太子商臣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太子,但是楚成王却打算立自己喜欢的公子职为太子。
太子商臣听到风声就向老师潘崇请教怎么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潘崇让商臣请楚成王亲近的妹妹江芈吃饭,期间不要恭敬地对待她,以看她的反应。
商臣照做了,江芈怒斥商臣的不敬,说难怪楚王要杀掉商臣,立公子职为太子。商臣以此又去请教潘崇,潘崇说楚王废太子商臣立公子职的事是真的。
接着潘崇问商臣:“你能侍奉公子职为国君吗?”商臣说不能。潘崇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去过苦日子吗?”商臣又说不能。潘崇接着问:“你能弑君夺位吗?”商臣这次说能。
于是商臣便凭借东宫侍卫兵变,控制楚成王,逼迫楚成王自杀,成功夺取楚国君位。
纵观楚成王一生,他在弑兄夺位时的后发先至,齐、楚召陵之盟时的审时度势,宋、楚争霸时的谋定而后动,以及晋、楚争霸时的激流勇退,无不在说明他是稳重的人。如此一个稳重的人竟然被儿子逼死,原因何在呢?
原因在于他性格的另一面。
弑兄夺位表现出他的不仁不义。在宋、楚盟会表现出他的言而无信。以及泓水之战后在郑国庆功宴上表现出他的不尊周礼。周礼不止是肤浅的礼节,更是其中蕴含的秩序。不尊周礼,意味着不遵守当时主流的秩序。
而父子亲情依靠的是仁,君臣相合依靠的是义和信,父死子继依靠的是社会主流秩序。所以,不仁不义不信,还不遵守社会主流秩序的楚成王最后落得被儿子逼死的下场并不意外。
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平王[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