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炎夏,不仅是体力劳动者挥汗如雨的季节,也是慢性病患者面临挑战的时节。传统中医典籍早有记载,“凡人气血,皆依时而动”,意思是人体的代谢和气血运行与四时变化息息相关。盛夏之际,阳气外泄,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负荷加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高温可能带来血糖波动、脱水、热伤害等问题。这正如古人所言:“四时之气,令也;病由气入,理也。”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高温天气中需要格外谨慎,以下三件事尤为重要。
预防体液消耗与电解质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中医认为,人体气机运行有赖于“津液”的滋养,而高温天的出汗和尿量增加可能导致津液亏耗。现代医学进一步解释,过多的汗液丧失会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影响心脏、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补充水分,但如何补得“恰到好处”是个关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84ec715363ddd2fef521c07d98cfb1.jpg)
饮水讲究适量:并非多喝水就好,而是要分次少量饮用,确保身体能够吸收和利用。根据自身活动量和体重,每天饮用1.5至2升白开水或矿泉水为宜。
注意电解质补充:大量流汗可能带走钠、钾等重要电解质,适当饮用低糖或无糖的电解质饮料,或通过饮食补充,如吃点低糖的水果、喝点淡盐水,也有助于恢复体液平衡。
留意体内液体状况:尿液色泽是评估水分缺失的直观指标。若尿液呈浅黄清亮,则表明水分补充适宜;反之,若色泽转为深黄乃至黄褐色,则可能暗示体内水分不足,应及时予以补给。
管理血糖起伏,适时变动药物摄取与膳食安排。
中医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天人合一,病因有因”,说明人的健康状态受气候影响。高温环境下,人体能量代谢率升高,出汗多时血糖可能迅速下降,反而诱发低血糖症状;而另一方面,如果糖尿病患者为了“清凉”而进食含糖饮品,又可能使血糖飙升。维持血液糖分浓度的平衡至关重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9a5248cdcd4d0418bc42dfcd0aea68.jpg)
监测频率增加:高温天里建议糖尿病患者比平时更频繁地监测血糖水平,特别是在外出、运动或感到异常疲劳时。不断监控血糖状态对于迅速调整餐饮安排与药物干预策略极为重要。
适时变动服药方案:依据血糖变化情形,同医疗专业人士商讨是否需要调整药剂用量或注射时段。例如,胰岛素使用者可能需要缩短注射间隔或降低夜间基础胰岛素的剂量,但这些调整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饮食清淡且控糖:宜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低糖水果等。同时避免高糖、高脂食品,避免在天气炎热时因一时嘴馋而引发血糖大幅波动。
避免高温引发之不适,维护心脏血管系统良好状态
炎炎夏日,人体心血管体系面临更大挑战,糖尿病患者的血管韧性不足,血液循环调控力欠佳,更易遭受中暑、热虚脱等健康困扰。古人强调“内外合和”,即内在精气与外在气候的和谐,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现代医学更具体地提醒要关注心血管健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7d02bad97fdb35fdd2c5dab531cc03.jpg)
规避持久高温接触:削减于烈日当空时外出,改选晨光初现或夜幕低垂之时进行活动,尽量身处空气流通且气温适中的空间里。
选择透气性佳、防晒措施恰当的着装:轻盈的棉麻材质宽松服装能促进身体热量散发,在需要时,佩戴遮阳帽或启用防晒遮蔽伞来防护。尽量不穿过于贴身、易闷热的服装,以防体温过高。
维持心脏健康监测习惯:一旦体验到眩晕、心悸、胸部压迫感等异常情况,务必迅速寻求医疗帮助,确保心脏功能与血压指标均处于标准范畴之内。糖尿病患者自身承载着更高的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在高温环境下,这类风险可能加剧,故而,对心血管健康的定期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3c7f30b15ffdcbc4ded039331e39c7.jpg)
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糖尿病患者需格外留心自身的健康状况变化。首先,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和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带来的并发症;其次,灵活调整用药和饮食结构,确保血糖的平稳;最后,预防中暑和心血管问题,保护整体健康。古代医学强调“顺时而为”,现代医学则用数据和临床证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些道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夏日调护并非一件难事,只要遵循科学的指导、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就能安然度夏,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